这首诗《感事(其三)》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世态炎凉、道德沦丧现象的深刻忧虑与批判。
首联“歧中更觉有歧趋,局外闲观局又殊。”描绘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中,人们往往迷失方向,难以自拔。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这种混乱和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诗人以“歧”和“局”为喻,形象地展现了社会中的种种纷争与错综复杂的局面。
颔联“天岂可欺文未丧,地何曾坠道须扶。”揭示了对道德和真理的坚守。诗人认为,尽管世间存在着欺骗和不公,但正义和真理并未丧失,需要我们去扶持和维护。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道德底线的坚持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唤。
颈联“谁教鬼瞰高明室,竟有人争势利途。”进一步揭露了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诗人用“鬼瞰”这一形象的比喻,讽刺那些觊觎他人财富和地位的人,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中权力和利益争夺现象的不满。
尾联“似此熏莸同臭味,那甘戏弄任揶揄。”以“熏”和“莸”(香草和臭草)为喻,强调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诗人指出,在这个混杂的社会中,善恶不分,道德沦丧,令人痛心。他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无奈和对道德重建的渴望,同时也对那些戏弄道德、嘲讽正直之人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反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道德沦丧、社会不公的忧虑以及对道德重建的强烈愿望。语言犀利,寓意深远,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