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其三)

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

儿大须娶妻,女大须嫁处。

户役差耕来,弃抛我夫妇。

妻即无裙韨,夫体无裈裤。

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

当头忧妻儿,不勤养父母。

浑家少粮食,寻常空饿肚。

男女一处生,却似饿狼虎。

粗饭众厨餐,美味当房祛。

努眼看尊亲,只觅乳食处。

少年生平又,老头自受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庭中长子与幼子之间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伦理问题。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矛盾与冲突。

首先,诗的开头提到“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说明这是一个大家庭,既有五个儿子,也有两个女儿。接着,“儿大须娶妻,女大须嫁处”表明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需要成家立业,这自然会带来家庭资源的压力。

“户役差耕来,弃抛我夫妇”一句揭示了家庭劳动力分配的问题,大儿子们可能更倾向于外出工作或成家,导致父母成为被忽视的对象,失去了家庭中的重要劳动支持。

“妻即无裙韨,夫体无裈裤”暗示了家庭经济条件的拮据,女性没有必要的衣物,男性也没有合适的裤子,这不仅反映了物质生活的贫困,也可能是家庭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果。

“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强调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年龄差距,以及年轻一代对老年父母的关注不足。“当头忧妻儿,不勤养父母”表达了年轻一代在照顾自己家庭成员时,忽视了对父母的照顾,这种行为体现了家庭伦理观念中的问题。

“浑家少粮食,寻常空饿肚”描述了家庭食物短缺的情况,进一步凸显了经济困难。“男女一处生,却似饿狼虎”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似乎每个人都为了生存而争斗。

“粗饭众厨餐,美味当房祛”对比了家庭成员在食物分配上的差异,表明了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努眼看尊亲,只觅乳食处”则揭示了家庭成员在对待长辈时的态度,似乎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忽略了对长辈的尊重和照顾。

最后,“少年生平又,老头自受苦”总结了整个家庭的现状,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而老人则独自承受着生活的艰辛。

整体来看,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内部资源分配不均、忽视老人权益、兄弟姐妹间竞争激烈等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观念与家庭关系中的某些深层次矛盾。

收录诗词(10)

缺名二(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五言诗(其四)

一岁已百年,中间不怕死。

长命得八十,渐渐无意智。

悉能造罪根,不解生惭愧。

广贪长命财,身当短命死。

兴生向前走,惟求多出利。

析心即心枉,惶惶烦恼起。

钱逸即独富,吾贫长省事。

奴富欺郎君,婢富远娘子。

乌饥缘食亡,人能为财死。

钱是害人物,智者常远离。

形式: 古风

五言诗(其五)

富饶田舍儿,论请实好事。

度种如生田,宅舍青烟起。

槽上饲肥马,仍更卖奴婢。

牛羊共成群,满圈养生子。

窖内多埋谷,寻常愿米贵。

里政追役来,坐著南厅里。

广设好饮食,多须劝遣醉。

追车即与车,须马即与马。

须钱便与钱,和市亦不避。

索面驴驼送,续后更有雉。

官人应须物,当家皆具备。

县官与恩宅,曹司一家事。

纵有重差科,有钱不怕你。

贫穷田舍汉,庵子□孤栖。

两共前生种,今世作夫妻。

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

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

里政追庸调,村头共相催。

幞头巾子路,衫破肚皮开。

体上无裈裤,足下复无鞋。

丑妇来恶骂,啾唧搦头灰。

里政被脚蹴,村头被拳搓。

驱将见朋友,打脊趁回来。

租调无处出,还须里政倍。

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

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哉。

如此更穷汉,村村一两枚。

形式: 古风

五言诗(其六)

当官自慵懒,不勤判文案。

寻常打酒醉,每日出逐伴。

衙日唱稽逋,佐史打脊烂。

更兼受取钱,差科放却半。

狂棒百姓死,荒忙怕麦散。

赋敛既不均,曹司即潦乱。

啾唧被人言,御史秉正断。

除名仍解官,告身夺入案。

宅舍不许坐,钱财即分散。

路人见心酸,傍看罪过汉。

一则耻妻儿,二则羞同伴。

无面还本乡,诸州且游观。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五言诗(其七)

天下浮游人,商多买一半。

南北掷踪横,谁他暂归贯。

游游自觅活,不愁雁户役。

无心念二亲,有意随恶伴。

强处出头来,不须曹主唤。

闻苦即深藏,寻常拟于算。

欲似鸟作群,惊即当头散。

心毒无忠孝,不过浮游汉。

此是五逆贼,打杀何须案。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