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病中作》,由明代僧人释宗泐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因病而身体迅速消瘦、精神萎靡的状态,以及在病痛中的种种感受和思考。
首句“此疾从何生,形容遽憔悴”,开篇即点出病因与外在表现,表达了对疾病来源的疑惑和身体快速衰弱的无奈。接着,“默默求其端,体弱易为致”两句,透露出诗人试图寻找病因的努力,同时也暗示了疾病的不易察觉与身体的脆弱。
“始受寒热攻,恍然若沉醉”形象地描绘了病痛发作时的不适感,仿佛陷入了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兀坐强自持,倒卧终不寐”则展现了诗人面对病痛时的挣扎与无助,即使勉强坐着也难以保持清醒,最终只能倒卧无法入眠。
“朝闻树间蝉,意觉秋风至。夜窗月逾明,悲蛩搅情思”四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清晨听到蝉鸣,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夜晚窗外明亮的月光,加上蟋蟀的叫声,更增添了诗人的悲伤情绪。
“尝窥卫生术,吐纳运六气。呼童具杵臼,稍复亲药饵”表明诗人尝试通过养生之道和药物治疗来对抗病魔,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今辰眼忽明,展书识文字。起绕中庭行,两足如重膇”描述了诗人病情有所好转,能够重新阅读书籍,甚至在庭院中散步,但双脚仍感到沉重,暗示恢复过程的缓慢与艰难。
最后,“况逢亢阳灾,高旻尚炎炽。粳稻化为茅,粝食恐不备”表达了诗人对恶劣天气和生活困境的担忧,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深切感慨。面对疾病的折磨和生活的挑战,诗人不仅关注自身的健康,还忧虑社会的时事,体现了其深刻的人文关怀。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病中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命、健康、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