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晨起口占

向来雨乍晴,咸欣得元夜。

火树倾城作,鳌山待月卸。

岂意寒复生,霏微欲倾泻。

烟云蔽白日,风光乃不借。

惨澹南高峰,寂寞东林社。

不如且安眠,清香浸兰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上元节早晨雨后初晴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这一景象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界的变换与人的内心情感的交织。

首句“向来雨乍晴”,简洁地描述了天气的变化,从雨转为晴朗,为整幅画面铺垫了基调。接着,“咸欣得元夜”表达了人们对节日的喜悦之情,元夜即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欢聚一堂,共度佳节。

“火树倾城作,鳌山待月卸”两句,通过“火树”和“鳌山”的形象,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盛况。火树指的是装饰着灯火的城市,而鳌山则是指堆砌成山状的灯饰,等待月亮升起时展示其美丽。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繁华,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然而,好景不长,“岂意寒复生,霏微欲倾泻”两句转折,描述了天气突然变冷,雾气弥漫,仿佛要倾盆而下的情景。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也暗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感慨。

“烟云蔽白日,风光乃不借”进一步强调了天气变化对景色的影响,云雾遮挡了阳光,使得美景不再显现。这里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不可控性,也寓意了人生中的美好时光往往短暂,需要珍惜。

最后,“惨澹南高峰,寂寞东林社”两句,通过对比南高峰的阴沉与东林社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南高峰可能象征着外界的变幻无常,而东林社则可能是诗人内心深处的避风港,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思考。

“不如且安眠,清香浸兰麝”则是诗人在面对外界变化与内心矛盾后的选择,建议自己暂时放下烦恼,寻求内心的平静。这里的“清香浸兰麝”可能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或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元节早晨从晴转雨的自然景观,以及由此引发的诗人对时间、变化、美好与孤独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669)

林大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不寐偶成

虚名愧南金,拙性怜燕玉。

却怪昔时贤,悬经叩牛角。

羽翼笑黄公,纵衡嗟鬼谷。

天清月色孤,庭空松子落。

山童浑欲睡,宁顾黄粱熟。

形式: 古风

夏日新制小车成招苏明府王周二孝廉同舍弟仲季辈并驱如东山会叶尉先生携酒见候因为之一酌而别时返照初凉群峰献秀诸君复乘兴登云壑望风泉临曲水为流觞之会及取山下斋米为粥啜之陶然至暮而还

谁言世路崎,轻车漫复试。

东出寅宾门,呼叱皆平地。

况复聚群英,兼之集昆季。

当年九折驰,今日龙门御。

扬镳振山谷,飞茵走童稚。

众志欣所同,末俗见仍异。

岂意风尘中,萧然见仙尉。

长驱为尔留,携壶见真素。

高歌动尔归,鞅掌多王事。

言归日已移,群峰正初霁。

泉声东南来,诸君兴方炽。

西山返照凉,云壑微风细。

攀跻俯夕阴,临流卧苍翠。

恍如登会稽,曲水浮觞觯。

为问清齐人,脱粟有真味。

呼童煮白石,野火蒸然沸。

一饮各倾杯,无殊姜与桂。

堪笑天台游,胡麻兆奇会。

二女至今誇,畴昔山中趣。

形式: 古风

闻侄儿应昆昨始发蒙走笔赋此兼贻示后生

眉山苏老泉,廿七始奋发。

晚得孟子书,疑义心与折。

一朝振文名,名公亟称绝。

怀中挟二雏,飞鸣向天阙。

何况方盛年,及兹更超脱。

譬彼春空云,徐开吐明月。

心灵岂厌迟,闷极闻偏悦。

但愿式如金,试彼磨针铁。

庶几亢吾宗,免教堕阀阅。

形式: 古风

赠刘山人蔬具为供宾费时山人适招洪广文别

问道广文招,此物聊当肉。

昨宵当座谈,讵敢然诺宿。

况复邻家子,伏雌方在掬。

墙头遇酒尊,新秋酝已熟。

但愿天气凉,孤亭夜深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