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偶成

虚名愧南金,拙性怜燕玉。

却怪昔时贤,悬经叩牛角。

羽翼笑黄公,纵衡嗟鬼谷。

天清月色孤,庭空松子落。

山童浑欲睡,宁顾黄粱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不寐偶成》由明代诗人林大春所作,通过对比和自省,表达了诗人对名声、性情以及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

首联“虚名愧南金,拙性怜燕玉”,诗人以“南金”和“燕玉”比喻珍贵的事物,表达自己对于虚名的不屑与自谦,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拙朴性格的怜爱。这种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定位。

颔联“却怪昔时贤,悬经叩牛角”,这里诗人对古代贤者的做法表示不解,他们为何要悬挂经典去敲击牛角,这似乎是一种奇特的行为,引人深思。这一联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智慧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于古人行为背后动机的好奇与质疑。

颈联“羽翼笑黄公,纵衡嗟鬼谷”,诗人以“黄公”和“鬼谷”分别指代两位历史上的智者,通过“笑”和“嗟”两个动作,形象地表达了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对黄公的“笑”可能意味着对其策略或行为的讽刺,而对鬼谷的“嗟”则可能蕴含着对其智慧或命运的感慨。这一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于智慧运用、人性复杂性的探讨。

尾联“天清月色孤,庭空松子落”,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寥的画面,月光洒在空旷的庭院中,松子随风落下。这一景象不仅渲染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深沉思考。最后两句“山童浑欲睡,宁顾黄粱熟”,通过山童即将入睡的情景,反衬出诗人的清醒与专注,即使黄粱(比喻短暂的美梦)已经煮熟,他也不为所动,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超然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名声、性情、历史人物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辩证思考。

收录诗词(669)

林大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夏日新制小车成招苏明府王周二孝廉同舍弟仲季辈并驱如东山会叶尉先生携酒见候因为之一酌而别时返照初凉群峰献秀诸君复乘兴登云壑望风泉临曲水为流觞之会及取山下斋米为粥啜之陶然至暮而还

谁言世路崎,轻车漫复试。

东出寅宾门,呼叱皆平地。

况复聚群英,兼之集昆季。

当年九折驰,今日龙门御。

扬镳振山谷,飞茵走童稚。

众志欣所同,末俗见仍异。

岂意风尘中,萧然见仙尉。

长驱为尔留,携壶见真素。

高歌动尔归,鞅掌多王事。

言归日已移,群峰正初霁。

泉声东南来,诸君兴方炽。

西山返照凉,云壑微风细。

攀跻俯夕阴,临流卧苍翠。

恍如登会稽,曲水浮觞觯。

为问清齐人,脱粟有真味。

呼童煮白石,野火蒸然沸。

一饮各倾杯,无殊姜与桂。

堪笑天台游,胡麻兆奇会。

二女至今誇,畴昔山中趣。

形式: 古风

闻侄儿应昆昨始发蒙走笔赋此兼贻示后生

眉山苏老泉,廿七始奋发。

晚得孟子书,疑义心与折。

一朝振文名,名公亟称绝。

怀中挟二雏,飞鸣向天阙。

何况方盛年,及兹更超脱。

譬彼春空云,徐开吐明月。

心灵岂厌迟,闷极闻偏悦。

但愿式如金,试彼磨针铁。

庶几亢吾宗,免教堕阀阅。

形式: 古风

赠刘山人蔬具为供宾费时山人适招洪广文别

问道广文招,此物聊当肉。

昨宵当座谈,讵敢然诺宿。

况复邻家子,伏雌方在掬。

墙头遇酒尊,新秋酝已熟。

但愿天气凉,孤亭夜深酌。

形式: 古风

读陶渊明责子诗依韵和之

灼灼池中莲,花明摘其实。

婉彼班生女,投机嗣史笔。

谁云乌获身,不胜雏一匹。

所思既匪彝,承家故无术。

借曰犹未知,业非六与七。

况复厌膏粱,行当树榛栗。

如之何勿思,甘为辕下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