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耳鸣》,是明代诗人郑善夫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因官场失意而内心悲凉的情境,通过耳鸣这一自然现象,隐喻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首句“官司忽失职,双耳自今聋”点明了诗人的处境,他在官场上突然失去了职位,仿佛双耳也失去了听力,暗示了他在社会中的孤立与失声。接着,“尽日闻天鼓,何时听么虫”两句,以“天鼓”象征宏大的自然之声,与“么虫”(小虫)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宏大世界声音的渴望与对微小生活细节的无奈接受。这里,诗人似乎在说,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只能听到那些微不足道的声音,无法听到自己真正想要聆听的声音。
“向人艰应答,于世类冥蒙”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孤独感。面对他人,他难以给出明确的回答,仿佛置身于混沌之中,无法与外界建立有效的沟通。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状态的描述,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不满和疏离感。
最后,“未老神俱耗,勋名涕泪中”总结了诗人的整体心境。尽管他还未到老年,但身心已经疲惫不堪,功名利禄在他看来已成泡影,只能在泪水之中寻求一丝慰藉。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功名虚幻的感慨,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耳鸣这一具象化的自然现象,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其在官场失意后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