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柳院春归雪未乾,试灯歌巷月痕寒。
懒随翠影红香走,自买梅花插烛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夜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将元宵节的灯火、春归的大地、未融的雪以及月光下的冷清等元素糅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首句“柳院春归雪未乾”中的“柳院”,通常指的是有柳树环绕的庭院或房屋。这里通过“春归”一词,表达了季节更迭和自然更新的氛围。而“雪未乾”则暗示着尽管春天已经到来,但冬日的残雪尚未完全融化,这种对比强调了季节交替时的特殊美感。
第二句“试灯歌巷月痕寒”中,“试灯”指的是元宵节即将到来,人们开始准备和尝试着点亮节日用的彩灯。而“歌巷月痕寒”则描绘了一种声音与光影交织的画面——在夜晚的冷清中,月光洒下,似乎带有一丝寒意,而巷弄间传来欢快的歌声,这种对比更加突显了节日的热闹和夜晚的宁静。
第三句“懒随翠影红香走”表达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情怀。“懒”字用得恰到好处,表现出诗人对于周围环境的享受和对美好的追求。这里的“翠影”,应指的是树木或花草投下的绿意,而“红香走”则可能是指春日里开放的鲜花散发出的香气。这一句通过动词“懒随”的使用,强化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最后,“自买梅花插烛看”,在这里,诗人选择了梅花作为观赏的对象,并且自己动手将其插入烛光之中。这种行为充满了个人情趣,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尊重和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梅花往往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高洁脱俗。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元宵节这一特殊时刻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美、生活情趣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不详
美人娇醉落花钿,船载笙歌出柳边。
春满六桥调马路,香风飘趁玉丝鞭。
凤箫声断綵鸾来,弄玉仙游竟不回。
英气至今留世上,年年化作此花开。
枕书午睡正朦胧,云翠风凉透葛中。
唤醒一床蝴蝶梦,轧鸦声在隔楼东。
湖中暖动采香船,晴入泥痕斗草天。
红影一阑春欲透,趱开桃杏向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