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卫山人

卫子兴来书自圣,鸾鶱凤举繇天性。

弯弓昔作李将军,搦管今为王大令。

虎豹雄姿可奈何,无因血战出朝那。

林泉处处成高隐,丝竹时时间浩歌。

我今学书费毫素,下马何时草露布。

君家夫人笔阵图,与尔经营及迟暮。

报恩况复有文章,经世何妨向烟雾。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赠卫山人》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卫子兴的描绘,展现了其多才多艺、文武兼备的风采。

首句“卫子兴来书自圣”,以“自圣”二字赞誉卫子兴的书信如同圣人之言,流露出对其文采的极高评价。接着“鸾鶱凤举繇天性”,以鸾凤飞翔比喻卫子兴才华横溢,天赋异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其非凡的气质和才能。

“弯弓昔作李将军,搦管今为王大令”,将卫子兴比作历史上的名将李广和书法家王羲之,既赞扬了他过去的英勇事迹,也肯定了他现今在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通过这样的对比,凸显了卫子兴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虎豹雄姿可奈何,无因血战出朝那”,这里以虎豹的威猛形象象征卫子兴的勇猛和力量,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同时,“无因血战出朝那”一句,暗示了卫子兴虽有勇猛之气,但并未有机会在战场上展现,表达了对英雄未得施展抱负的惋惜。

“林泉处处成高隐,丝竹时时间浩歌”,描述了卫子兴在自然中寻求宁静与隐逸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在闲暇之余吟唱诗歌的情景,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我今学书费毫素,下马何时草露布”,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期待着与卫子兴这样的高手交流切磋,共同探讨书法之道。

“君家夫人笔阵图,与尔经营及迟暮”,提到卫子兴的家人,尤其是夫人,能够与他一同参与艺术创作,直至晚年,体现了家庭对于艺术追求的支持与陪伴。

最后,“报恩况复有文章,经世何妨向烟雾”,表达了诗人对卫子兴的感激之情,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像卫子兴一样,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又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即使是在人生的烟云之中也能留下痕迹。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卫子兴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身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浮丘修禊作

朱明门户是浮丘,浮丘丈人昔此游。

采药相携浮丘叔,时从洞里入罗浮。

挹袖堂前花几处,春光一望消愁绪。

云霞十里蜃楼台,锦绣三城龙子女。

今晨上巳是佳晨,与客倾壶坐草茵。

偏霸不须为武帝,清狂且复作仙人。

形式: 古风

过长寿院

尉佗城边长寿里,古寺前临白鹅水。

家家蕹菜有浮田,处处?鱼归大市。

钟磬声随山雨来,菩提坛接越王台。

石门南对红楼出,珠浦西连绀殿开。

师向人天无可说,诸方尽让琉璃舌。

丹青一一是无生,词彩纷纷洞冰雪。

自种花多灌美泉,头陀苦行在花田。

不须天女频来散,终岁花开冬亦妍。

林塘曲曲通潮汐,鸥鸟时来争坐席。

童子欢娱足白鹇,老人变化多黄石。

相对空天月上时,海光如见杖人师。

曾分宝镜虽无用,欲举青莲亦有期。

形式: 古风

送蜡石行

峨峨七尺嵩华身,峰峦不起已嶙峋。

黄云之根白云蒂,色如蒸栗温且纯。

展转豪家不得出,移来丈室辞埃尘。

老禅摩娑日三四,苍松所化何轮囷。

殉葬将同琐子骨,沙弥薰用戒香新。

西府海棠梅绿萼,交阴左右当芳春。

墨痕湿润少苔藓,虫书鸟迹长逡巡。

英州玲珑似斧凿,天然输尔玉浑沦。

东安旧令见忽夺,十夫难挽如有神。

泣别空王向垢浊,齐奴金谷多青燐。

东安县中富奇石,参天一一斧劈皴。

崆峒穹窿诸石笋,君归何不随车轮。

大峰小峰充囊橐,犹胜钜万未提银。

我闻巴县陈石丈,临行石犀泣江滨。

县中财物尽捆载,石犀独留何不仁。

石丈当时亦爱石,巴县石皆充下陈。

死时尸虫流户牖,石虽在旁如路人。

噫吁嘻,石虽在旁如路人,会见汝卧当荆榛。

匹夫只今尽怀璧,为官自合多奇珍。

石兮好去休酸辛,不久复与高禅亲。

九曜之石尚颠仆,马蹄践踏峨与岷。

裨王苑囿委蔓草,菹醢未足谢吾民。

蛟蜃子孙绝遗种,报施往往勤高旻。

嗟尔一卷何足道,顽冥岂得长锦茵。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题李韶州种竹图

韶阳几载行无事,九郡如公真卓异。

手种筼筜翠映空,鸾凰欲为神君至。

琅玕截取作清箫,吹出元音满紫霄。

冉冉重华仙驭降,纷纷韶石彩云朝。

九成台畔行春早,甘雨随车禾麦好。

孝慈更使竹多孙,六县讴歌慰尊老。

朱轓露冕下佗城,贵倨应深捉吐情。

有道岂须姝子告,多文犹恐使君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