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湖上访隐士

烦暑何能避,孤舟访隐人。

水乡菱藕熟,晴野稻苗新。

为学师前辈,谈空悟宿身。

镜湖三百顷,不似此湖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炎热的暑气无法避开,我独自乘船去拜访隐居的人。
水乡里的菱角和莲藕已经成熟,晴朗的田野里稻谷崭新。
我向前辈学习,通过空谈来领悟生活的真谛。
镜湖虽有三百顷广阔,却不如这湖边的景色让我感到亲近。

注释

烦暑:炎热的暑气。
避:避开。
孤舟:独自的小船。
访:拜访。
隐人:隐居的人。
水乡:河流众多的乡村。
菱藕:菱角和莲藕。
熟:成熟。
晴野:晴朗的野外。
稻苗:稻谷幼苗。
为学:学习。
师:效仿。
前辈:有经验的人。
谈空:空谈哲理。
悟宿身:领悟生活本质。
镜湖:著名的镜湖。
三百顷:很大的面积。
此湖滨:眼前的湖边。

鉴赏

这首宋诗《夏日湖上访隐士》是宋代诗人徐玑的作品,描绘了夏季湖边寻访隐居者的情景。首句“烦暑何能避”表达了对炎热暑气的无奈,但诗人仍决定乘舟前往寻找隐逸之人,显示出其探求的心境。接下来的两句“水乡菱藕熟,晴野稻苗新”,通过描绘水乡的丰收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宁静,也暗示了隐士可能生活的田园环境。

诗人以“为学师前辈,谈空悟宿身”表达自己向学的态度,希望从隐士那里得到智慧和启示,通过空谈和思考来提升自我。最后两句“镜湖三百顷,不似此湖滨”,将眼前的湖景与传说中的镜湖三百顷进行对比,强调眼前湖滨的清幽与独特,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眼前景致的赞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访隐为线索,通过描绘夏日景色和隐士生活,传达出诗人对知识追求和自然静谧的向往,体现了宋诗清新自然的风格。

收录诗词(180)

徐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文渊。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始为温州永嘉人”。福建晋江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职,浮沉州县,为官清正,守法不阿,为民办过有益之事。“诗与徐照如出一手,盖四灵同一机轴,而二人才分尤相近”(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录》)有《二激亭诗集》。亦喜书法,“无一食去纸笔;暮年,书稍近《兰亭》”(叶适《徐文渊墓志铭》)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

  • 号:灵渊
  • 籍贯: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
  • 生卒年:1162~1214

相关古诗词

夏夜怀赵灵秀

古郡草为城,怀贤隔此扃。

水风凉远树,河影动疏星。

江国晴犹润,烟林暮转青。

荷锄曾有约,独喜带骚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翁知县归自湖湘

渺渺秋江带碧鸦,君来应是吊湘涯。

怀人也似居无竹,忧世长如饭有砂。

一袖清风诗思远,满汀芳草夕阳赊。

还归殊未□颜瘦,已种湖边绕处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翁通判挽词(其一)

处己先能俭,为官易得清。

长卿诗最好,叔度德难名。

归旐郴江远,新坟秀岭平。

松楸本相望,惆怅不堪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翁通判挽词(其二)

昔年楼上饮,分韵正秋深。

冷貌长如在,高风不可寻。

独遗杨子厚,谁寄惠连音。

莫向山庐宿,松声似夜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