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蜀僧潮音归乡

野水有善溉,山云忽为霖。

古来出世士,亦有利物心。

上人成都来,袈裟尘土侵。

两屦踏京国,一钵提丛林。

诸公握手旧,孰不低垂簪。

尚陋汤休诗,肯鼓庭兰琴。

独说众妙行,听者开烦襟。

我作五字偈,弥天识潮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韩驹所作,名为《送蜀僧潮音归乡》。诗中描绘了对一位名为潮音的蜀地僧人的深情送别与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僧人潮音的高尚品德与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首句“野水有善溉,山云忽为霖”以自然界的景象起笔,通过“善溉”的野水和“为霖”的山云,隐喻了潮音僧人的慈悲与奉献精神,如同雨水滋润大地,滋养万物。接着,“古来出世士,亦有利物心”进一步强调了出世之士(如潮音)虽远离红尘,但心中仍怀有济世利他之心。

“上人成都来,袈裟尘土侵”描述了潮音僧人从成都归来的情景,袈裟上的尘土象征着他在尘世间的经历与修行。接下来,“两屦踏京国,一钵提丛林”则通过行走与携带的物品,展现了僧人广泛游历、深入民间的生活状态。

“诸公握手旧,孰不低垂簪”表达了潮音僧人与世俗人士之间的深厚情谊,即使在京城这样的繁华之地,他的形象也能触动人心,让众人敬仰。而“尚陋汤休诗,肯鼓庭兰琴”则通过对比,赞扬了潮音僧人不同于世俗的高雅情趣与精神追求。

最后,“独说众妙行,听者开烦襟”点明了潮音僧人独特的道德行为与智慧,能够使听者心灵得到净化与解脱。诗人以“我作五字偈,弥天识潮音”结束,表明自己对潮音僧人深邃智慧与高尚品德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赏。

整首诗通过对潮音僧人形象的描绘与赞美,不仅展现了其个人品质的卓越,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421)

韩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论家。学者称他陵阳先生。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 字:子苍
  • 号:牟阳
  • 籍贯: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
  • 生卒年:1080~1135

相关古诗词

赠蔡伯世

君家夫人林下风,长斋绣佛鸣金钟。

侍儿百指亦清净,凌晨梵呗声摩空。

潭潭大第依乔木,日午捲帘按丝竹。

古调犹歌于蔿于,丽词不唱新翻曲。

有美一子天麒麟,孟嘉外孙见渊明。

扫地焚香坐弦诵,不闻梵呗连歌声。

俗子何由共杯酒,容我叩门呼小友。

欲求百万钱买邻,倒囊只有诗千首。

安得一把茆盖头,榆林从君父子游。

敢期丝竹娱下客,但喜白业同精修。

秃襟短帽纷纷是,眼明见此褒衣士。

和诗论道有馀闲,为语故家遗俗事。

形式: 古风

赠赵伯鱼

昔君叩门如啄木,深衣青纯帽方屋。

谓是诸生延入门,坐定徐言出公族。

尔曹气味那有此,要是胸中期不俗。

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形式: 古风

答蔡伯世食笋

莼丝化盐豉,槐叶资新面。

岂知苦竹萌,风味常独擅。

昔我居锦城,屡吃田家饭。

扶杖自入箐,煨此犊角茧。

后参鹤林禅,馈我桑门馔。

烝烝沸鼎中,乱下白玉片。

惟无他物乘,始觉真味现。

三年客东都,锦箨宁复见。

千金洛阳来,惟充大官膳。

前时过君食,欣逢故人面。

那知列仙臞,已杂蒯通隽。

吾宁饱甘肥,愤吒那忍咽。

请归谓主孟,厨人后当谏。

苦苣杂嘉蔬,沉香和甲煎。

柯亭既误椽,画障或遭练。

古来可叹事,千载寄明辨。

作诗吊箨龙,助子当食叹。

形式: 古风

食煮菜简吕居仁

晓谒吕公子,解带浮屠宫。

留我具朝餐,唤奴求晚菘。

洗箸点盐豉,鸣刀芼姜葱。

俄顷香馥坐,雨声传鼎中。

方观翠浪涌,忽变黄云浓。

争贪歙钵暖,不觉定碗空。

忆登金山顶,僧饭与此同。

还家不能学,永费烹调功。

硬恐动牙颊,冷愁伤肺胸。

君独得其妙,堪持饷衰翁。

异时闻豪气,爱客行庖丰。

殷勤故煮菜,知我林下风。

人生各有道,旨蓄用禦冬。

今我无所营,枵腹何由充。

岂惟台无馈,菜把尚不蒙。

念当勤致此,亦足慰途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