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伯世食笋

莼丝化盐豉,槐叶资新面。

岂知苦竹萌,风味常独擅。

昔我居锦城,屡吃田家饭。

扶杖自入箐,煨此犊角茧。

后参鹤林禅,馈我桑门馔。

烝烝沸鼎中,乱下白玉片。

惟无他物乘,始觉真味现。

三年客东都,锦箨宁复见。

千金洛阳来,惟充大官膳。

前时过君食,欣逢故人面。

那知列仙臞,已杂蒯通隽。

吾宁饱甘肥,愤吒那忍咽。

请归谓主孟,厨人后当谏。

苦苣杂嘉蔬,沉香和甲煎。

柯亭既误椽,画障或遭练。

古来可叹事,千载寄明辨。

作诗吊箨龙,助子当食叹。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驹所作的《答蔡伯世食笋》。诗中通过描述与友人蔡伯世共食竹笋的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琐事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莼丝化盐豉,槐叶资新面”,以莼菜、槐叶等食材的简单搭配,引出对竹笋风味的独特赞美。接着,“岂知苦竹萌,风味常独擅”两句,点明竹笋虽来自苦竹,却拥有独特的美味。

接下来,诗人回忆起自己在成都(锦城)的生活,多次品尝农家饭,亲自深入竹林,采摘竹笋,用火烤制,感受其原始的美味。随后,他提到在参禅之后,僧侣们为他准备的竹笋佳肴,蒸煮后的竹笋如同沸腾的鼎中,白玉般的片状,令人垂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离开成都,前往洛阳,竹笋成了宫廷盛宴的一部分,失去了原有的风味。再次与蔡伯世相聚,诗人欣喜地发现,蔡伯世虽然外表清瘦,但对竹笋的品味却非同寻常。面对如此美味,诗人却难以忍受,宁愿饱食甘肥之物,也不愿勉强下咽。

最后,诗人请求友人蔡伯世向厨师转达自己的意见,希望回归自然、朴实的美食享受。同时,诗人借竹笋的命运,反思了古往今来许多可叹之事,提醒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保持明辨是非的能力。

整首诗通过对竹笋风味的描绘,以及与友人相聚的温馨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和对友情的深厚情感。同时,诗中蕴含的哲理思考,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421)

韩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论家。学者称他陵阳先生。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 字:子苍
  • 号:牟阳
  • 籍贯: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
  • 生卒年:1080~1135

相关古诗词

食煮菜简吕居仁

晓谒吕公子,解带浮屠宫。

留我具朝餐,唤奴求晚菘。

洗箸点盐豉,鸣刀芼姜葱。

俄顷香馥坐,雨声传鼎中。

方观翠浪涌,忽变黄云浓。

争贪歙钵暖,不觉定碗空。

忆登金山顶,僧饭与此同。

还家不能学,永费烹调功。

硬恐动牙颊,冷愁伤肺胸。

君独得其妙,堪持饷衰翁。

异时闻豪气,爱客行庖丰。

殷勤故煮菜,知我林下风。

人生各有道,旨蓄用禦冬。

今我无所营,枵腹何由充。

岂惟台无馈,菜把尚不蒙。

念当勤致此,亦足慰途穷。

形式: 古风

送倪巨济将仕

汴流六月翻黄沙,小舟兀浪如乘槎。

赤日下照烘朝霞,腹鸣肩举气喘呀。

乱眠仆夫股相加,柁楼晨饭羹黄茄。

时时矫首望土岸,木末殷转江州车。

渴逢石泉不得汲,椎鼓催发无停檛。

问君何为趣还家,答云五载居京华。

夜窗读书眼生花,每食不饱潜咨嗟。

母发半白弟髻丫,有妹久阙躬丝麻。

寄书细字如昏鸦,问胡眷恋归期赊。

来时书笈手自拿,今归上堂两脚靴。

寿觞要及开霜瓜,子志如此良可嘉。

劝子博学如横罝,麋麟兔鹿尽所遮。

或典而法浮而葩,要归于正谨去邪。

行如种植慎萌芽,念当务实勿求誇。

我行买犊耕三巴,伫子佳誉来天涯。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蒲城即事

鄙夫世长物,未老宜幽栖。

一朝起蓬屋,著籍通金闺。

遇合始侥倖,非才终见挤。

尚想欧阳公,罪弃荆山西。

步行意方盛,庭趋颜遂低。

行趋岂云异,喜愠自不齐。

微官何足论,等求饱糠粞。

三径如可卜,岁晚归扶犁。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题分秀堂

南山有佳色,偃蹇谁能分。

如何公子堂,卧看南山云。

公子秀公族,高标出尘氛。

总戎亦何事,晏坐参垆薰。

晴空万剑戟,卫此明将军。

鄙夫在蒲城,簿书剧丝棼。

青山不到眼,终日无一欣。

寄声幸分我,与子同清芬。

形式: 古风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