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道中寄怀归宗迥中法阐法仁三僧

窗鸡唤晨炊,毂声转水辙。

出遨得会稽,辨严未明发。

朔气犯襟裾,露华袭毛发。

仿像滹沱河,幽事期可悦。

旅雁起寒塘,疏林耿明月。

挽彼岁寒姿,然萁共明灭。

岂惟苏奚奴,政可烘履袜。

黎明诣萧寺,饷糜随盥栉。

风廊谑谈僧,蒲团寻老衲。

堂堂大圜照,此渠亲记莂。

缅怀汤惠休,妙理颇诣绝。

超然宴法窟,胸次包禹穴。

阐师远游孙,卓卓霜下杰。

真成一角麟,笑我缘盎鳖。

寂子延陵秀,晖映敌冰雪。

渥洼真龙媒,作驹已汗血。

刮膜藉金篦,嘉言霏玉屑。

德星每难聚,顾兔复易缺。

紫霄上巑岏,石镜悬莹澈。

幽期不嫌频,难遣芳岁歇。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在蒲塘道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诗中充满了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僧侣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

首句“窗鸡唤晨炊,毂声转水辙”以鸡鸣和车轮转动的声音,生动地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生机。接着,“出遨得会稽,辨严未明发”描述了诗人前往会稽的旅程,虽未明发,但旅途的严寒与露水的湿润,为旅程增添了几分肃穆与清新。

“朔气犯襟裾,露华袭毛发”进一步渲染了旅程的寒冷与湿润,而“仿像滹沱河,幽事期可悦”则表达了诗人对沿途美景的期待与欣赏。随后的“旅雁起寒塘,疏林耿明月”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夜景图,雁群在寒塘中起舞,疏林间明月高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挽彼岁寒姿,然萁共明灭”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接下来的“岂惟苏奚奴,政可烘履袜”,则以苏奚奴(古代的一种鞋子)烘烤脚袜为例,形象地表达了对温暖与舒适生活的向往。

“黎明诣萧寺,饷糜随盥栉”描绘了诗人清晨到寺庙用餐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之后的“风廊谑谈僧,蒲团寻老衲”则展示了僧侣间的轻松愉快与深厚情谊。

“堂堂大圜照,此渠亲记莂”通过“大圜照”象征佛法的光明普照,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与追求。接下来的“缅怀汤惠休,妙理颇诣绝”则是对历史上高僧的追忆与赞美,强调了佛法的深奥与玄妙。

“超然宴法窟,胸次包禹穴”表达了诗人对僧侣生活自由超脱的向往,以及对佛法包容万物的赞叹。“阐师远游孙,卓卓霜下杰”则赞美了僧侣们的坚韧与智慧,如同霜下之杰,不畏艰难。

“真成一角麟,笑我缘盎鳖”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达到僧侣般境界的自嘲与谦逊。“寂子延陵秀,晖映敌冰雪”则赞美了僧侣们内心的纯净与明亮,如同冰雪般晶莹剔透。

最后,“渥洼真龙媒,作驹已汗血”以马喻人,表达了对僧侣们内在力量与成就的赞美。“刮膜藉金篦,嘉言霏玉屑”则通过比喻,赞扬了僧侣们智慧的光芒与言语的珍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僧侣生活及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佛法的敬仰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749)

李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韵谢朓观朝雨

凉飙起屋角,微云天际来。

摵摵荷上雨,冉冉自阳台。

轩窗积馀润,竹树绝纤埃。

懒放事幽屏,柴扉为谁开。

肥遁病使然,黄门岂负哉。

可怜南巷翁,携鱼柳贯腮。

饷我共杯盏,眷焉久徘徊。

凭虚耳热后,褰裳望蓬莱。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奉同伯固驹甫师川圣功养直及阿虎寻春因赋问柳寻花到野亭分得野字

曜灵运行春,蘅若被原野。

客子具归骖,暄风挽羸马。

属国贤耳孙,当代豪长者。

胜游参羊何,重客或屈贾。

木末仲宣楼,华榱大兰若。

徐步幽屡寻,销忧日聊假。

手无垂露资,发兴为君写。

晚过岱宗吏,寥阔存大雅。

牺樽追三代,琴筑观九夏。

粲粲悬牙签,照眼不容舍。

归酌顾建康,我实陪樽下。

雄豪先竞病,迟遁濒喑哑。

匪惟称行乐,性灵赖陶冶。

他时傥重来,更结离骚社。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里儒程君穷居教弟子员喜雨作诗见贻次韵谢之

柴门临江皋,炎蒸颇云极。

金稚无壮心,火老有骄色。

慈云办甘雨,电扫不容隙。

劳生天边月,躔次饱更历。

缅怀程夫子,热客难造席。

涵濡被童蒙,肥瘠各有适。

瑰材构露寒,挥斤由匠石。

不邀里闾敬,人自观至德。

鄙夫极荒芜,何能臻壸域。

弱龄再鼓衰,櫜弓避勍敌。

萧然专一丘,非关与尘隔。

董生悲不遇,而我异休戚。

高林收晚霭,归鸟俱敛翼。

诗成独微吟,长怀矫云翮。

形式: 古风

游同安寺

雨歇涨江急,野兴聊胥疏。

漾舟拂林表,击汰惊飞凫。

云端僧坐夏,遂造林公庐。

猊坐演妙理,法筵沧海珠。

舌本落雄辩,奔放悬江湖。

巽公庭宇净,炉烟堂晏如。

略无客造请,杳黑耽毗卢。

吾家大长者,惠光充太虚。

著论役天女,宝笈负于菟。

开图拜遗像,悲叹随卷舒。

归来掩关卧,念冷无赢馀。

譬如能櫜鞬,境界自于于。

形式: 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