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歌(其一)

上马折杨柳,杨柳郁葳蕤。

马上吹长笛,愁杀虏家儿。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折杨柳歌(其一)》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古代送别场景中的情感与氛围。

“上马折杨柳”,开篇即点明了送别的主题,杨柳作为离别时常见的植物,象征着离别与思念。杨柳的茂盛生长,郁郁葱葱,不仅渲染了离别时的环境氛围,也暗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与绵长。

“马上吹长笛”,在即将分别之际,主人公选择吹奏长笛,这不仅是对离别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情感的寄托。笛声悠扬,穿越时空,传递着不舍与哀愁,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

“愁杀虏家儿”,这句话将情感进一步深化,不仅指出了送别者内心的愁绪,还暗示了被送者可能面临的孤独与忧伤。这里的“虏家儿”可能指的是被送者所属的族群或身份,强调了离别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体验,也触及到了更广泛的社会情感。

整首诗通过“上马折杨柳”、“马上吹长笛”和“愁杀虏家儿”这三个画面,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送别场景,表达了离别之痛与思念之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离别主题的独特理解和艺术处理。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折杨柳歌(其二)

不惜折杨柳,孟津杨柳西。

本是虏家女,嫁作汉儿妻。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齐]韵

折杨柳歌(其三)

放马孟津岸,饮马孟津河。

虽是虏家儿,爱听汉儿歌。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歌]韵

折杨柳歌(其四)

莫折杨柳枝,婆娑动郎意。

自有珊瑚鞭,出入擐郎臂。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寘]韵

折杨柳歌(其五)

上马出门去,马鞭持与郎。

郎度孟津水,何时还故乡。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