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三首(其三)

天教穷困欲谁衔,生事那须一一谈。

自笑丰年尘满甑,不堪雨后菌生庵。

士师憔悴经三黜,陶令幽忧付一酣。

他日归耕若相忆,尺书频寄北山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再和三首(其三)》。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生活的困顿与无奈,首句“天教穷困欲谁衔”流露出对命运不公的感慨,暗示自己陷入困境无人能解。第二句“生事那须一一谈”则表现出诗人不愿过多诉说生活艰辛的态度。

接下来,“自笑丰年尘满甑”描绘了丰收之年却依然贫穷,连炊具都积满灰尘的境况,反映出生活的艰难。而“不堪雨后菌生庵”则进一步渲染环境的凄凉,连雨后庵堂都长满了青苔,暗示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诗人以“士师憔悴经三黜”自比,表达多次被贬官的挫折感,憔悴形容他的身心疲惫。“陶令幽忧付一酣”借用陶渊明借酒浇愁的故事,表达自己面对忧患时的逃避和自我安慰。

最后两句“他日归耕若相忆,尺书频寄北山南”寄托了对未来归隐生活的向往,如果有人还记得他,就请时常寄来问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现实的无奈告别。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通过个人经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的坚韧与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再游庐山三首(其一)

当年五月访庐山,山翠溪声寝食间。

藤杖复随春色到,寒泉顿与客心闲。

岩头悬布煎茶足,峡口惊雷泛叶悭。

待得前村新雨遍,扁舟应逐好风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再游庐山三首(其二)

忆自栖贤夜入城,道边兰若一僧迎。

偶然不到终遗恨,特地来游慰昔情。

海外声闻安至此,堂中天鼓为谁鸣。

匆匆复向深山去,一盏醍醐饱粟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再游庐山三首(其三)

此山岩谷不知重,赤眼浮图自一峰。

芒蹻随僧践黄叶,晓光消雪堕长松。

石泉试饮先师锡,午饭归寻下寺钟。

胜处转多浑恐忘,出山惟见白云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同迟赋千叶牡丹

未换中庭三尺土,漫种数丛千叶花。

造物不违遗老意,一枝颇似洛人家。

名园不放寻芳客,陋巷希闻载酒车。

未忍画瓶修佛供,清樽酌尽试山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