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姬墓下作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翻译

在骊姬墓所在的北原之上,她已被黄土深埋历经千年。
浍水每日向东流去,而她的恶名却随时间消逝不再流传。
晋献公沉溺于欲望迷惑之中,对待自己的儿子如同仇敌。
这段历史已如野草般蔓生,而我如今只遇见了古老的坟丘。
蛾眉山上的月光透着凄苦,蝉鬓似的野云也似乎满怀愁绪。
我想凭吊那两位公子,却遗憾没有小舟让我横渡汾河。

注释

骊姬:晋献公的宠妃,曾设计害死多位公子。
北原:地名,指骊姬墓所在地。
闭骨:指死后安葬,此处指骊姬。
浍水:河流名,位于今中国山西省。
恶名:指骊姬因恶行而留下的坏名声。
献公:晋献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耽惑:沉迷于欲望或迷惑之中。
子:这里指晋献公的儿子们。
仇雠:仇人。
蔓草:比喻事情不受控制地蔓延发展。
古丘:古老的坟墓,这里指骊姬之墓。
蛾眉山:可能指代美女或美的象征,也可能实指某地名,此处借以表达哀愁情绪。
月苦:形容月色凄凉,引申为悲伤的情绪。
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这里形容云形,带出愁绪。
野云:野外的云,象征荒凉与愁思。
二公子:指被骊姬迫害的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如申生、重耳等。
横汾:横渡汾河,汾河在山西,此指前往悼念的路途。
轻舟:小船,这里表示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完成凭吊心愿。

鉴赏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历史上的骊姬之墓,传达了一种对过去历史悲剧的反思和哀悼。"闭骨已千秋"表明骊姬已经长眠于北原千年,其恶名也随时间而没有被洗清。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无情评价。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一句,揭示了当时统治者的昏庸和残酷,他们甚至将自己的骨肉看作敌人,这种家族内部的猜忌与残杀,是古代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

诗人随后写道"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表达了对历史重重叠加之悲剧的沉思,同时也透露了一种无奈和宿命感。自然景象的描绘,如"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则是诗人情感的外化,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内心的忧伤。

最后两句"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表明诗人想要去祭扫、悼念那些不幸的亡魂,但却因为条件所限而不能实现,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更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忆,以及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历史悲剧与个人情感交织的画面。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虢州送郑兴宗弟归扶风别庐

佐郡已三载,岂能长后时。

出关少亲友,赖汝常相随。

今旦忽言别,怆然俱泪垂。

平生沧洲意,独有青山知。

州县不敢说,云霄谁敢期。

因怀东溪老,最忆南峰缁。

为我多种药,还山应未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

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坼。

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

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

速驾畏岩倾,单行愁路窄。

平明地仍黑,停午日暂赤。

凛凛三伏寒,巉巉五丁迹。

与时忽开闭,作固或顺逆。

磅礴跨岷峨,巍蟠限蛮貊。

星当觜参分,地处西南僻。

陡觉烟景殊,杳将华夏隔。

刘氏昔颠覆,公孙曾败绩。

始知德不脩,恃此险何益。

相公总师旅,远近罢金革。

杜母来何迟,蜀人应更惜。

暂回丹青虑,少用开济策。

二友华省郎,俱为幕中客。

良筹佐戎律,精理皆硕画。

高文出诗骚,奥学穷讨赜。

圣朝无外户,寰宇被德泽。

四海今一家,徒然剑门石。

形式: 古风

入蒲关先寄秦中故人

秦山数点似青黛,渭上一条如白练。

京师故人不可见,寄将两眼看飞燕。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万里桥

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

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

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形式: 古风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