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甫见寄其师叔白哀词,单菱浦为之序,感酬短句,及示菱浦及东斋诸同学

谐情自有偶,不属钗与裙。

继志自有后,不必儿与孙。

丈夫奋一世,要使百世闻。

生或应其声,死或传其神。

斯人谁不死,死身不死人。

妻子相环哭,但思返其魂。

魂返宁有术,道在灵不泯。

孰能重斯道,千载生如新。

煌煌古圣训,朋友列五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道德传承的重视。诗人通过“谐情自有偶,不属钗与裙”这句话,探讨了情感的自然流露,并非局限于特定的社会角色。接着,“继志自有后,不必儿与孙”则强调了精神和事业的传承,不一定依赖于血缘关系。

“丈夫奋一世,要使百世闻”展现出对个人奋斗和历史影响的追求。诗人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成就,即使在生时可能未被广泛知晓,但在死后仍能以不同的形式流传下来,如通过名声、作品或是精神的影响。

“生或应其声,死或传其神”进一步阐述了生命与影响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在世还是离世,个体都能以其行动或精神留下痕迹。诗人提出“斯人谁不死,死身不死人”,意味着真正的死亡并非彻底的消逝,而是灵魂或精神的永存。

面对死亡,诗人描绘了亲人的情感:“妻子相环哭,但思返其魂。”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和对灵魂归返的渴望。然而,诗人紧接着指出,灵魂的归返并非易事,需要遵循正确的道路:“魂返宁有术,道在灵不泯。”

最后,诗人呼吁人们重视道德和精神的传承:“孰能重斯道,千载生如新。”强调了在千百年后,道德和精神的价值依然鲜活。引用“煌煌古圣训,朋友列五伦”作为结尾,表明了对古代圣贤教诲的尊崇,以及将友谊视为人类社会基本伦常之一的观点。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对生命意义、道德传承和精神永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情和社会伦理的重视。

收录诗词(383)

李宪噩(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不寐

不寐听芭蕉,多时未寂寥。

梦回何处夜,蛮雨正潇潇。

弟病官方累,母衰家更遥。

炎州霜雪少,应向鬓边饶。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哀岑役陈辉有序

役为县官使,来往报晴雨。

官清身无衣,妻亡室无侣。

昨闻死山隩,怀藏书带羽。

道病不知时,暴骸委豺虎。

在世急公役,鞭策亦良苦。

宁谁录微劳,冥冥竟终古。

形式: 古风

送钱少府罢官归姑苏

蛮雨粤江春,春愁有几人。

共嗟别乡远,偏感去官贫。

楚泽波还小,吴洲花正新。

自伤归未得,空送北舟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徐孝廉松园以豹皮赠子乔,为酬此篇

县宰钦文蔚,山人赠豹皮。

漫夸千腋集,常重一斑窥。

品自金钱贵,情同缟纻遗。

高标矜雾隐,合与素心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