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堂三题(其一)岁寒堂

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

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

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

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

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

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

于以聚诗书,教子脩诚明。

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

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

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

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

勖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我原本出自唐朝宰相之家,世代在朝廷大道上行走。
子孙们志向四海,家中便设在江边的城市。
两棵松树庄重可爱,以此为高堂命名显得雅致。
深知这厅堂的宁静,仿佛置身山林之中。
目光中蕴含千年岁月的韵味,耳边回荡着千年的风声。
即使夏日炎炎,这里也清凉如玉壶。
在这里聚集诗书,教育后代诚实明智。
设立钟鼓,邀请宾客共享太平盛世。
绿色的烟雾又怎能理解,它日复一日在屋檐下徘徊。
太阳公正无私地照耀,自然生出空灵的光明。
只要不被风雨动摇,何惧岁月的艰难。
勤奋建造家园的人啊,此地将带来无数的荣耀。

注释

奕世:世代。
天衢:朝廷大道。
江城:江边的城市。
俨:庄重。
雅知:深知。
六月无炎光:夏日凉爽。
玉壶清:如玉壶般清澈。
邀宾:邀请宾客。
绿烟:绿色的烟雾。
虚白:空灵的光明。
峥嵘:艰难。
勖哉:鼓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岁寒堂三题(其一)岁寒堂》。诗人以自身的家族背景为引,表达了对家族传统的自豪和对家园的深深眷恋。"奕世天衢行"描绘了家族世代显赫的历史,"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则体现了家族成员的广泛分布和对故乡的认同。

"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诗人以双松象征家族的坚韧与高尚,以此为堂命名,寓含了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亲近。"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进一步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理想追求。

"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运用夸张手法,形容岁月在岁寒堂留下的痕迹,暗示堂内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则描绘了堂内的清凉宜人,象征着主人的品性高洁。

诗人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于以聚诗书,教子脩诚明",希望通过诗书教化,培养后代诚实明智。"邀宾乐升平"则展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期待社会和谐。

最后,诗人以"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表达对自然的尊重,认为岁月静好,无需外求。"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寓意公正公平,不偏不倚。"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寄寓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鼓励后人无论何时都能保持坚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岁寒堂的环境和氛围,展现了诗人对家族、家园、教育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收录诗词(315)

范仲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 字:希文
  • 生卒年:989-1052年

相关古诗词

岁寒堂三题(其二)君子树

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

夭矫向庭户,双龙思霹雳。

岂无桃李姿,贱彼非正色。

岂无兰菊芳,贵此有清德。

万木怨摇落,独如春山碧。

乃知天地威,亦向岁寒惜。

有声若江湖,有心若金璧。

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

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

形式: 古风

岁寒堂三题(其三)松风阁

此阁宜登临,上有松风吟。

非弦亦非匏,自起箫韶音。

明月万里时,何必开绿琴。

凤皇下云霓,锵锵呜中林。

淳如葛天歌,太古传于今。

洁如庖羲易,洗人平生心。

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

陶景若在仙,千载一相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访陜郊魏疏处士

贤哉先处士,天书召不起。

云夫嗣孤风,复为隐君子。

有石砺其齿,有泉洗其耳。

下瞰红尘路,荣利无穷已。

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

大为高士笑,誓不拾青紫。

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

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

矧今领方面,岂称长城倚。

来访卧云人,而请益诸已。

得无长者言,佩之玉非美。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驯鸥咏

万物有常性,性无不贵生。

风翔与骏奔,一一远害情。

鴥彼沙上鸥,皎皎霜雪明。

月宿沧洲静,日浴沧浪清。

何以狎溪人,溪人淡无营。

循循自饮啄,往往相逢迎。

徘徊两无猜,何慕亦何惊。

客有怀依依,云水言将归。

逐尔群鸥乐,群鸥尔勿飞。

此心未忘者,天机非杀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