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韵哭陈能之

陈公行古道,出处尽堪书。

俯仰端无负,初终总一如。

粤从为剧邑,平步上亨衢。

正色主风宪,弹劾靡亲疏。

故虽频补外,直性不可纡。

召还方进用,谓当推绪馀。

一朝忽撄疾,力请归旧居。

竟化辽东鹤,不作北溟鱼。

哀哉名世士,天胡赋分拘。

有子传衣钵,无钱治室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吴芾所作,名为《和陶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韵哭陈能之》。诗中表现了作者对故人陈能之的怀念与赞扬,以及自己对友情和品格的珍视。

首先,"陈公行古道,出处尽堪书"两句描绘了陈能之在世时的高洁品质,他的行为如同古代的正道,每一个举动都值得记载。接着"俯仰端无负,初终总一如"进一步强调了陈能之的一贯品行,无论是低头还是抬头,都保持着不变的高尚。

然后,诗人转而描写自己对陈能之的深切怀念:"粤从为剧邑,平步上亨衢。正色主风宪,弹劾靡亲疏"表达了作者在陈能之去世后,对其品德和风范的追思,以及自己作为朋友对他的支持与维护。

随后的"故虽频补外,直性不可纆。召还方进用,谓当推绪馀"则表现出即使时间流逝,但陈能之的正直品格始终如一,并且诗人认为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接下来,"一朝忽撄疾,力请归旧居。竟化辽东鹤,不作北溟鱼"表达了诗人在遭遇变故后急切希望能够回到过去的安宁生活,决心不再陷入世俗纷争,就像辽东的白鹤一样脱离尘世,而不是沉迷于功名如同北溟之鱼。

最后,"哀哉名世士,天胡赋分拘。有子传衣钵,无钱治室庐"则是诗人对于陈能之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士人感到悲伤,他虽然有后代继承其衣钵(佛教用语,意指法统),但却没有财物来修缮家中的居所。

整首诗通过对故人的怀念和品格上的追思,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朋友、品德和精神传承深切的情感。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和陶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穫早稻

东风才解冻,农事已开端。

田夫竞力作,不获须臾安。

渊明于是时,亦岂容坐观。

日出负耒去,入夜乘牛还。

宁不惮劳苦,要得逃饥寒。

顾我独何幸,虽知稼穑难。

逢秋但一饱,此外了不干。

回首视渊明,已是增汗颜。

那堪万事拙,只得长掩关。

诵公穫稻句,倍为公兴叹。

形式: 古风

和陶神释

人生禀一气,自微而至著。

不问富与贫,不论新与故。

自有形影初,我便相亲附。

二子既有言,我宁无一语。

汝形未生时,影复在何处。

偶与我有缘,同生复同住。

幸我所依人,造理仍知数。

身虽未溘然,已办周身具。

得酒即忘怀,宁复顾毁誉。

醒即看云眠,目送孤鸿去。

我亦得安闲,不忧还不惧。

说与二子知,莫为身外虑。

形式: 古风

和陶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韵寄江朝宗

居闲岁月久,万事心已冥。

独于同调人,独未能忘情。

忆昔桂花发,君来访柴荆。

把酒坐花下,欢然话平生。

今年秋更好,花还照眼明。

无由共清赏,幽恨已难平。

那闻遭横议,意颇悔西征。

既不乐朝市,却思岩石耕。

古来未遇者,宁免寸禄荣。

要当且隐忍,勉强就功名。

形式: 古风

和陶挽歌词三首(其三)

老眼日昏昏,华发日萧萧。

不死竟何待,理合葬荒郊。

荒郊何所有,四面俱岧峣。

荣木望秋落,亦已成枯条。

青松为我夕,白石为我朝。

仍幸二亲墓,相去无几何。

今得从之游,欢喜如还家。

我心既欢喜,安用挽者歌。

有人来奠我,但问山之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