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韵寄江朝宗

居闲岁月久,万事心已冥。

独于同调人,独未能忘情。

忆昔桂花发,君来访柴荆。

把酒坐花下,欢然话平生。

今年秋更好,花还照眼明。

无由共清赏,幽恨已难平。

那闻遭横议,意颇悔西征。

既不乐朝市,却思岩石耕。

古来未遇者,宁免寸禄荣。

要当且隐忍,勉强就功名。

形式: 古风

翻译

长久过着悠闲的日子,心中对万事都已淡漠。
只有与志趣相投的人,我却难以忘怀。
回忆起那时桂花盛开,你曾来访我家简陋的门庭。
我们坐在花下举杯畅谈,愉快地讲述彼此的一生。
今年秋天格外美好,花开得更加明亮。
遗憾的是无法一同欣赏美景,心中的遗憾难以平息。
未曾料到会遭受非议,内心深感后悔西行求仕。
既然不喜欢尘世浮华,反而向往在山石间耕作。
自古以来,未尝有所遇之人,怎能避免追求微薄的俸禄。
我应当暂且隐忍,勉强去追求那些功名利禄。

注释

居闲:悠闲的生活。
冥:淡漠,不关心。
同调人:志趣相投的人。
桂花发:桂花盛开的季节。
柴荆:简陋的房屋。
欢然:愉快的样子。
清赏:清雅的赏景。
横议:无端的指责或非议。
西征:向西去寻求官职。
岩石耕:隐居山野耕作。
寸禄:微薄的俸禄。
勉强:不情愿但不得不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怀旧忘情的生活状态。诗人在久居闲适的岁月中,对万事已无挂念,但独对某个同调之人仍然无法忘怀。这份情感深厚,甚至超过了对其他事物的记忆。

诗中的“忆昔桂花发,君来访柴荆”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往事回忆,那时的桂花盛开,朋友之间的相聚和交流充满欢愉。这种情谊在岁月流转中变得弥足珍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中的横议与个人志向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无由共清赏,幽恨已难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恼和不易平息的情绪。面对不能如愿以偿的现实,诗人既有所悔恨,又不得不做出某种妥协。

“勉强就功名”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在个人理想与世俗功名之间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带有一定的无奈和牺牲。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总体而言,此诗语言简约而情感丰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波澜。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态度和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和陶挽歌词三首(其三)

老眼日昏昏,华发日萧萧。

不死竟何待,理合葬荒郊。

荒郊何所有,四面俱岧峣。

荣木望秋落,亦已成枯条。

青松为我夕,白石为我朝。

仍幸二亲墓,相去无几何。

今得从之游,欢喜如还家。

我心既欢喜,安用挽者歌。

有人来奠我,但问山之阿。

形式: 古风

和陶挽歌词三首(其二)

嗟我在生日,一饮数十觞。

有时无酒饮,亦复泼醅尝。

今日虽有酒,罗列在我傍。

对之徒自叹,与世隔风光。

所幸埋骨地,不离云外乡。

魂魄时一游,此乐犹未央。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陶挽歌词三首(其一)

吾年七十五,寿命不为促。

仕仅五十年,出处粗可录。

人生会有尽,自应身就木。

寄语亲旧辈,不必为我哭。

百年如一梦,吾梦今始觉。

亦既了万缘,无殆亦无辱。

所欠惟一死,得死今已足。

形式: 古风

和陶桃花源

我闻桃花源,其先是秦世。

当时避地人,岁久俱已逝。

其后长子孙,生理还不废。

种桃以自营,结茅以自憩。

有儿但发蒙,初不工六艺。

有田但收禾,了不输二税。

有鸡只晨号,有犬不夜吠。

渊明爱其真,为此成新制。

我久闻其风,褰裳思一诣。

所虑路难通,仍恐水难厉。

梦寐不能忘,抱恨知几岁。

所恨天见私,于此施嘉惠。

贻我万株桃,漫山迷眼界。

却胜武陵溪,草树相蒙蔽。

相去复不远,只在吾庐外。

人号小桃源,景物适相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