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神释

人生禀一气,自微而至著。

不问富与贫,不论新与故。

自有形影初,我便相亲附。

二子既有言,我宁无一语。

汝形未生时,影复在何处。

偶与我有缘,同生复同住。

幸我所依人,造理仍知数。

身虽未溘然,已办周身具。

得酒即忘怀,宁复顾毁誉。

醒即看云眠,目送孤鸿去。

我亦得安闲,不忧还不惧。

说与二子知,莫为身外虑。

形式: 古风

翻译

人生源于同一气息,从微小到显著。
不论富贵还是贫穷,无论新旧关系。
自从有了形体和影子,我就亲近你。
你们既然有所表达,我何必多言。
你的形体还未出生,影子又在哪里呢?
我们偶然相遇,共生共处是缘分。
幸运的是,我依赖的人懂得道理,知道一切。
虽然身体尚未离世,但已准备好周全。
一旦得到酒,就忘记忧虑,何曾顾虑赞誉或诋毁。
醒来欣赏云彩,目送孤雁远去。
我也能享受宁静,无忧无惧。
告诉你们两个,不必为身外之事担忧。

注释

禀:承受、源自。
著:显著、明显。
富:富裕。
贫:贫穷。
新:新的。
故:旧的。
形影:形体和影子。
相亲附:亲近依附。
二子:指前文提到的对方。
溘然:突然去世。
毁誉:赞誉和诋毁。
孤鸿:孤独的大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芾的作品,名为《和陶神释》。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生哲和心境的诗歌。

开头四句“人生禀一气,自微而至著。不问富与贫,不论新与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即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微小到强盛的过程,并不在乎个人是否富有或贫穷,也不考虑事物的新旧。接下来“自有形影初,我便相亲附。”则是说自从有了身形和投射的影子以来,诗人就与之亲密无间。

“二子既有言,我宁无一语。”可能是在表达对某种议论或言谈持保留态度,宁愿自己不发表意见。紧接着,“汝形未生时,影复在何处。”则是提出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在形体未形成之前,人的影子又在哪里?这一问句富含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偶与我有缘,同生复同住。”表明诗人认为自己与这个世界上的某些事物或人,有着不解之缘,共同经历生与住。下一句“幸我所依人,造理仍知数。”则是说诗人感到庆幸能依靠某个人,而这份依赖有其道理和规律可寻。

“身虽未溘然,已办周身具。”这一句表达了即便身体尚未完全衰弱,但诗人已经为自己的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接着,“得酒即忘怀,宁复顾毁誉。”则是说在喝到酒之后,就会忘掉忧愁,不再去关心他人的毁谤或赞誉。

“醒即看云眠,目送孤鸿去。”描绘了诗人清醒时的景象,看着云端沉睡,目送远飞的孤独大雁而去。这两句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享受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我亦得安闲,不忧还不惧。”表达了诗人自己也能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平静,不再为任何事情感到担忧或恐惧。最后,“说与二子知,莫为身外虑。”则是告诉某二位朋友,不要为那些不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事情而烦恼。

这首诗通过对人生、生命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的表达,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享受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心境。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和陶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韵寄江朝宗

居闲岁月久,万事心已冥。

独于同调人,独未能忘情。

忆昔桂花发,君来访柴荆。

把酒坐花下,欢然话平生。

今年秋更好,花还照眼明。

无由共清赏,幽恨已难平。

那闻遭横议,意颇悔西征。

既不乐朝市,却思岩石耕。

古来未遇者,宁免寸禄荣。

要当且隐忍,勉强就功名。

形式: 古风

和陶挽歌词三首(其三)

老眼日昏昏,华发日萧萧。

不死竟何待,理合葬荒郊。

荒郊何所有,四面俱岧峣。

荣木望秋落,亦已成枯条。

青松为我夕,白石为我朝。

仍幸二亲墓,相去无几何。

今得从之游,欢喜如还家。

我心既欢喜,安用挽者歌。

有人来奠我,但问山之阿。

形式: 古风

和陶挽歌词三首(其二)

嗟我在生日,一饮数十觞。

有时无酒饮,亦复泼醅尝。

今日虽有酒,罗列在我傍。

对之徒自叹,与世隔风光。

所幸埋骨地,不离云外乡。

魂魄时一游,此乐犹未央。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陶挽歌词三首(其一)

吾年七十五,寿命不为促。

仕仅五十年,出处粗可录。

人生会有尽,自应身就木。

寄语亲旧辈,不必为我哭。

百年如一梦,吾梦今始觉。

亦既了万缘,无殆亦无辱。

所欠惟一死,得死今已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