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胜之三首(其一)

城上湖光暖欲波,美人唱我踏春歌。

鲁公宾客皆诗酒,谁是神仙张志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翻译

城楼上湖面的光芒温暖如波,美丽的女子为我唱起踏青的歌。
鲁公的宾客们以诗酒相伴,谁能成为像神仙张志和那样的人物呢?

注释

城上:城楼之上。
湖光:湖面的光芒。
暖欲波:温暖得仿佛要泛起波纹。
美人:美丽的女子。
唱:唱歌。
踏春歌:春天的歌曲。
鲁公:指鲁国公或某位姓鲁的尊贵人物。
宾客:客人。
皆:都。
诗酒:饮酒作诗。
神仙:超凡脱俗的人。
张志和:唐代诗人,以隐居著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游宴图景。"城上湖光暖欲波",开篇即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一片温柔的湖光,它仿佛在微风中轻轻荡漾,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心境的写照——一种安逸而自得的情怀。

"美人唱我踏春歌",则将视角转向宴席上的欢畅之情。"美人"一词,不仅指代了宴会上歌唱的女性,也象征着美好事物和纯净情感。这一句通过动听的方式,使读者仿佛能听到春日里轻柔的歌声,感受到诗人与美人的共同欢乐。

"鲁公宾客皆诗酒",这句话展示了宴席上的豪迈气氛。"鲁公"指的是历史上以文学著称的人物,如孔子,这里的使用或许是对宴会主人的尊称。而宾客之间的相聚,通过诗歌和美酒的交流,增添了一份文化的沉淀与精神的交融。

最后一句"谁是神仙张志和",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赞叹。这里的"张志和"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或许是诗人心中理想中的艺术家形象。这一句通过对比,更加突显了宴会上宾客之间的高雅境界,他们在诗酒之间寻找到了超然脱俗的精神享受。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湖光、美人的歌声、文学宴席和对艺术家理想化身的赞叹,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它不仅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场景,更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悠远,是对美好生活的一次抒情。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王胜之三首(其二)

齐酿如渑涨绿波,公诗句句可弦歌。

流觞曲水无多日,更作新诗继永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和王胜之三首(其三)

要知太守怜孤客,不惜阳春和俚歌。

坐睡樽前呼不应,为公雕琢损天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南都妙峰亭

千寻挂云阙,十顷含风湾。

开门弄清泚,照见双铜镮。

池台半禾黍,桃李馀榛菅。

无人肯回首,日暮车班班。

使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

时要声利客,来洗尘埃颜。

新亭在东阜,飞宇凌通阛。

古甃磨翠壁,霜林散烟鬟。

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

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

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

五老压彭蠡,三峰照潼关。

均为拳石小,配此一掬悭。

烦公为标指,免使勤跻攀。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记梦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