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梦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空间中圆中有空,怎能有圆空落入井中。
我不信天体形状真是如此,所以眼睛的力量自然会先耗尽。
解开连环如同神的手法,万物仍呼风唤雨未止。
向您鞠躬询问,您却大笑,原来谁也无法阻挡进一步的理解。

注释

圆:圆形。
空:空隙。
井:水井。
天形:天体形状。
眼力:视力。
穷:耗尽。
连环:复杂的结构或问题。
神手:神奇的手法。
万窍:万物。
未济风:未停止的风雨。
稽首:古代跪拜礼。
公:尊称,这里指智者。
碍:阻碍。
通:通达,理解。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记梦》。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在描述一个梦境,其中有关于圆与空的哲理思考。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这两句描绘了梦中的景象,意指梦里出现了既有形状又带有空隙的物体,这些物体似乎能进入井中。这里的“圆”和“空”不仅是形状的描述,也蕴含着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观念。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梦境的质疑和探索,认为现实世界的形态可能并不真实,因此需要用心去窥视和理解梦中的景象。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这里的“连环”可能指的是梦中某种难以解开的谜团,而“神手”则形容诗人在梦中解开这些谜团的能力。尽管如此,仍有无数的疑惑(万窍)如同号角声响未曾平息。

最后两句:“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诗人似乎是在向某位智者询问这些梦境的问题,对方却以大笑作答,意味着本无所碍,只是诗人自己过于追求理解和解脱。

这首诗通过记叙梦境,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他对宇宙、自然以及生命本质的探索。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追求自由和超越的精神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寄蕲簟与蒲传正

兰溪美箭不成笛,离离玉箸排霜脊。

千沟万缕自生风,入手未开先惨慄。

公家列屋闲蛾眉,珠帘不动花阴移。

雾帐银床初破睡,牙签玉局坐弹棋。

东坡病叟长羁旅,冻卧饥吟似饥鼠。

倚赖春风洗破衾,一夜雪寒披故絮。

火冷灯青谁复知,孤舟儿女自嚘咿。

皇天何时反炎燠,愧此八尺黄琉璃。

愿君净埽清香阁,卧听风漪声满榻。

习习还从两腋生,请公乘此朝阊阖。

形式: 古风

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

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浅滩。

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

老去怀三友,平生困一箪。

坚姿聊自儆,秀色亦堪餐。

好去髯卿舍,凭将道眼看。

东坡最后供,霜雪照人寒。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寄友(其一)

忆子自昔乘羊车,数月不见今何如。

潭边日日看流水,恐有溯流双鲤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寄友(其二)

君家竹好别来久,有客解道今平安。

最忆窗西万竿绿,几番清影上儒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