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静谧而又有些忧郁的春日景象。开篇“寂寂卧空昼,忧怀忽无端”两句,表达了作者在一个安静的午后突然涌上的忧虑之情,这种情感似乎没有具体的原因,但又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让人无法平息。
紧接着,“揽衣乱西涧,复此凌西山”两句,则写出了作者为了逃离这种无端的忧愁而外出行走的情景。这里的“揽衣”,即是整理衣襟以准备行动;“西涧”和“西山”则构成了一个自然的旅途背景,显示了作者想要通过长途跋涉来释放自己的心情。
诗人随后转向描写春天的景象:“春事已无多,半消霜霰间。”这里,“春事”指的是春天的各种活动和景色,而“已无多”则意味着春天即将过去;“霜霰”是指春末时节可能出现的冷冽气候,这些都营造出了一种春意渐去、万物萧条的氛围。
接下来的“狂风更甚雨,时蔽江南天”两句,则描绘了一个狂风暴雨的景象,“江南天”通常指的是中国东南部地区,这里的“时蔽”,即是说这样的恶劣天气有时会遮蔽整个江南上空。
诗人继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寒草昔衰靡,及兹秀平阡。”这里,“寒草”指的是受了寒冷影响而变得枯黄的草地;“昔衰靡”则是说过去的繁盛不再,而“及兹秀平阡”则描述了眼前虽然依然有秀美的景色,但却是在平坦的田野之中。这两句传递出一种对过往繁华现已凋零的感慨,以及面对当前美好的接受与欣赏。
结尾的“日晚幽阳生,馀光草中妍”和“徘徊桃李花,瑟瑟飘寒烟”,则是诗人在一个逐渐落幕的春日黄昏中所见所感。这里,“幽阳”指的是那柔和而又有些许神秘的晚霞;“馀光草中妍”则是在说即便是散落在杂草之中的阳光也依然美丽动人。而最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徘徊于桃李花间,感受着那瑟瑟发抖的寒风,以及飘扬的春日烟霭。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即逝春光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