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

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

杖藜舍舆马,十里与僧期。

昔尝忧六十,四体不支持。

今来已及此,犹未苦衰羸。

心兴遇境发,身力因行知。

寻云到起处,爱泉听滴时。

南村韦处士,西寺闲禅师。

山头与涧底,闻健且相随。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秋天的美景引诱我漫步,登山游玩忘记了疲劳。
手扶藜杖舍弃车马,相约僧人同行十里路。
曾经担忧年到六十,身体难以承受生活重负。
如今已经来到这个年纪,却还未感到过度虚弱。
兴致随着环境而生,体力在行走中得知。
追逐云彩来到其升起的地方,喜爱听泉水滴落的声音。
南村的韦处士悠闲自在,西寺的禅师清闲自在。
不论山头还是涧底,听说健壮就一起相随。

注释

秋景:秋天的景色。
闲步:悠闲地散步。
舍舆马:放弃乘坐车马。
四体:身体的四肢,代指身体健康。
不支持:难以支撑,指身体虚弱。
心兴:内心的兴致。
境发:环境引发的情感。
身力:身体的力量。
因行知:通过行动来了解。
寻云:追寻云雾。
起处:云雾升起的地方。
爱泉:喜欢听泉水。
滴时:滴落的声音。
韦处士:古代对隐士的称呼,这里指南村的一位隐士。
闲禅师:指西寺中清闲修行的禅师。
闻健:听说健康状况良好。
相随:相互陪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秋天的轻松游山之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秋景引闲步”一句,便设定了整首诗悠闲自得的情调,而“山游不知疲”则显示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与忘我。

在具体描写中,诗人用“杖藜舍舆马,十里与僧期”表达了他与僧人的约定,步行十里赴约,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是对都市喧嚣的一种逃离。

接下来的几句“昔尝忧六十,四体不支持。今来已及此,犹未苦衰羸”表明诗人曾担心自己年过六旬,身体可能不再强健,但现在虽然到了这个年龄,却依然没有感到衰弱,这是对生命力的肯定,也反映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心兴遇境发,身力因行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感受,他的心情随着自然景象的变化而愉悦,而身体的力气也在行走中得到恢复和增强。诗人在大自然中找到了生命的活力。

最后,“寻云到起处,爱泉听滴时”等句子,更是将这种感受推向了极致。诗人追寻着云起之处,聆听着泉水的流淌声响,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于自然界微妙之处的深切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秋游情景的描绘,以及与友人的约会和闲适生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意境,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白居易在唐代文坛上的高超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秋游原上

七月行已半,早凉天气清。

清晨起巾栉,徐步出柴荆。

露杖筇竹冷,风襟越蕉轻。

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

新枣未全赤,晚瓜有馀馨。

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

自我到此村,往来白发生。

村中相识久,老幼皆有情。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

是时新雨足,禾黍夹道青。

见此令人饱,何必待西成。

形式: 古风

秋暮西归途中书情

耿耿旅灯下,愁多常少眠。

思乡贵早发,发在鸡鸣前。

九月草木落,平芜连远山。

秋阴和曙色,万木苍苍然。

去秋偶东游,今秋始西旋。

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

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

心虽非兰膏,安得不自然。

形式: 古风

秋槿

风露飒已冷,天色亦黄昏。

中庭有槿花,荣落同一晨。

秋开已寂莫,夕陨何纷纷。

正怜少颜色,复叹不逡巡。

感此因念彼,怀哉聊一陈。

男儿老富贵,女子晚婚姻。

头白始得志,色衰方事人。

后时不获已,安得如青春。

形式: 古风

秋蝶

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

花低蝶新小,飞戏丛西东。

日暮凉风来,纷纷花落丛。

夜深白露冷,蝶已死丛中。

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

不见千年鹤,多栖百丈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