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春夜月.晴天养片云

正新晴,闲闲一片低垂。

莫道出处无心,此便恰宜时。

欲问迟回何待,待青天护养,渺尔神怡。

怪前宵风雨,深藏远岫,此意谁知。

高横天际,静依日下,不解迷离。

淡影轻身,氤氲气、任人遥指,难与幽栖。

多情美荫,怕日光、晒上酴醾。

凭似汝,化无知误信、司天台,说佳气能奇。

形式: 词牌: 湘春夜月

鉴赏

这首《湘春夜月·晴天养片云》由清代诗人沈鹊应所作,描绘了一幅晴空下云朵悠闲低垂的画面。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美妙景象。

首句“正新晴,闲闲一片低垂”开篇即点明了天气的清新与云彩的姿态,用“闲闲”二字赋予云以生动的人格化形象,仿佛云在晴空中悠然自得地低垂着,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安详的氛围。

接着,“莫道出处无心,此便恰宜时”一句,诗人借云之无心,表达了对自然现象随遇而安、顺应时节的赞美。云朵的出现与否,并非出于主观意愿,而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恰到好处地融入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

“欲问迟回何待,待青天护养,渺尔神怡”进一步描绘了云朵在晴空中的状态,它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但又显得超脱于尘世,让人感到心灵的平静与满足。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云的形象更加生动,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欣赏之情。

“怪前宵风雨,深藏远岫,此意谁知”则通过对比前夜的风雨与今日的晴朗,强调了云朵在自然变化中的角色,它或许承载着风雨后的宁静,却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意义。这一句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然现象深层含义的思考。

接下来,“高横天际,静依日下,不解迷离”描述了云朵在天空中的位置与姿态,既高远又宁静,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动,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云朵的“不解迷离”,或许暗喻了诗人对世间复杂现象的一种超越态度。

“淡影轻身,氤氲气、任人遥指,难与幽栖”则进一步描绘了云朵的轻盈与神秘,它的影子在阳光下显得淡雅,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即使被人遥指,也难以找到确切的栖息之所,暗示了云朵与自然环境之间微妙而不可言说的联系。

最后,“多情美荫,怕日光、晒上酴醾。凭似汝,化无知误信、司天台,说佳气能奇”以云朵的“多情”与“美荫”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云朵的赞美与敬仰。同时,通过“司天台”的典故,巧妙地将云与自然气象的预测联系起来,暗示了云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整首诗通过对云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以及诗人对自然现象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清代文人诗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收录诗词(35)

沈鹊应(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解连环.用姜白石韵代书寄棣先

西楼裁倚。被杨花千点,句人离思。

念去年、南浦牵衣,如今眼穿,南浦唯春水。

回首倾襟,小窗对镜同梳洗。

踏青湖畔路,那日游春,依约曾记。

东风又吹雨霁,问音书断绝,何事相弃。

空欲往、难越关山,算只有今宵,梦魂能至。

绣户谁推,似行近、疏帘下底。

又却是、衔泥燕子,搅人午睡。

形式: 词牌: 解连环

高阳台.怀苹妹西洋女塾

海上春风,淮壖寒食,相望独自离家。

街北高楼,记曾携手同车。

鲸铿报午停船椠,颤金钗、蹴鞠喧哗。

共流连、一半吴娃,一半蛮花。

如今姊妹勤相忆,况亚洲异日,天共人遐。

欲寄鱼书,江长不到天涯。

危阑独倚斜阳下,似苕苕、一水蒹葭。

最无聊,满耳鹃啼,满目云遮。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角招.豫留别季兰三妹

春还又。如何一点离情,暗逗垂柳。新愁相合就。

悔却旧时,何事厮守。别时尚久。早苦透、心花前后。

明月低穿窗牖。听二十五弦声,问谁家还奏。

相对,俱成消瘦。频年欢笑,化作愁盈袖。

拟同拼撒手,行路迟迟,寸心难朽。思量僝僽。

且共此、论文尊酒。休想长亭时候。

天涯若比邻,君曾知否?

形式: 词牌: 角招

惜红衣.绿阴清润似花时

泼绿淋漓,残红狼藉。春归无迹。

罨画林塘,如今尽成碧。

重重翠幄,似障断、花开消息。难得。

晴日暖风,似江南寒食。依依绮陌。

天气清和,连朝弄春色。

韶光莫绊,却解伴、诗客岑寂。

丰姿依旧,何事无人追惜。

倩画图谁写,掩映向来词笔。

形式: 词牌: 惜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