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十五首(其十五)

写秋光难寻匹练,湿银犹被轻盖。

不放楼台浸空阔,换了荷花世界。

烟水碍、待剪出,鸥波那有并刀快。

黏天无赖,怕铺满明河,误他乌鹊,接翅碧云外。

遮掩处,牵惹荇钗菱带。凌波袜子偷晒。

镜里山痕无一点,谁见秋娘眉黛。

漂泊债,有荡子,离妻种种伤心在。

许多机械,算蛟落寒罾,蟹迷新簖,更比网罗坏。

形式: 词牌: 摸鱼儿

鉴赏

这首《摸鱼儿》十五首其十五,由清代诗人蒋士铨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景象,充满了凄美与哀愁。

开篇“写秋光难寻匹练”,以“匹练”比喻秋天的光线,暗示秋光难以捕捉,如同飘渺的丝线,难以触及。接着“湿银犹被轻盖”,将秋日的湿润比作被轻柔覆盖的银色,形象地描绘了秋雨后的景象,给人一种凉意和湿润感。

“不放楼台浸空阔,换了荷花世界。”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季节更替带来的变化,昔日的荷花世界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秋日特有的景象。接下来“烟水碍、待剪出,鸥波那有并刀快。”描绘了烟雾缭绕的水面,以及鸥鸟在水面上的动态,但又似乎无法用并刀(一种快速切割的工具)轻易剪出,隐含着对自然景象的敬畏和难以把握的情感。

“黏天无赖,怕铺满明河,误他乌鹊,接翅碧云外。”这一段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景象,乌鹊在碧云之外飞翔,似乎在寻找归宿,而“明河”则象征着银河,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广阔与个体渺小的感慨。

“遮掩处,牵惹荇钗菱带。凌波袜子偷晒。”这里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秋季的自然风光,如水中浮游的荇菜、菱角,以及人们在水边晾晒衣物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气息。

“镜里山痕无一点,谁见秋娘眉黛。”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山峦比作镜子,反映出山的轮廓,同时借“秋娘”(古代对女子的称呼)的眉毛来描绘秋色的淡雅与细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和赞美。

最后,“漂泊债,有荡子,离妻种种伤心在。”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中,表达了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对家庭分离的哀伤,体现了深沉的人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切思考,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257)

蒋士铨(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苕生,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 字:心馀
  • 号:藏园
  • 籍贯:铅山(今属江西)
  • 生卒年:1725—1784

相关古诗词

望湘人

怅年年逆旅,处处魂销,销来无可销处。

风外移巢,灯前抱影。谁念飘零人苦。

易得狂名,难求利市,怀哉吾土。

况禁他、去燕来鸿,一递一声相诉。同看天涯明月。

问几人寂寞,几人歌舞。

纵唱澈旗亭,毕竟于卿何补。烂醉也,不借双鬟顾。

不吊屯田荒墓。待摧君、置酒沙棠,随著大江东去。

形式: 词牌: 望湘人

徵招

江山到处都如此,其间黯然惟别。

秋柳正垂垂,刻意教人折。免华生又灭。

禁几许,清歌呜咽。寒夜重来,旧游如梦,故应凄绝。

恰忆。五年前,江南岸、酒醒归舟时节。

一桁碧栏干,听笛声吹澈。

年华流水阅,那不遣、鬓丝成雪。

忍看君、一幅闲愁,苦觅恨人说。

形式: 词牌: 徵招

洞仙歌

春衣初试,映湖光脉脉。记得罗衫一痕碧。

正鱼龙,曼衍莺燕纷纭,原不合,悄向众中怜惜。

已令君识面,又不关情,此境迷离信难觅。

谁遣杏花媒,噈使游蜂,句引去,寻春油壁。

不埋怨湖山惹相思,反画出、湖山教人思忆。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大酺

有田不归,如江水,东坡亦可怜者。

村村啼布谷,正留犁风起,僧衣全画。

雨片如烟,鞭声若鼓,浅瀫轻浮秧马。

踏芳剩宛转,似丈人荷筱,樊迟学稼。

把齐民要术,豳风杂咏,共老农话。

秋成看䆉稏,脱青蓑,泥饮瓜棚下。

更打叠、稚子侯门,山妻酿酒,骑牛小、结鸡豚社。

约投闲他日,共筑个,溪南茅舍。将桑枳,从新写。

归田录罢,颓然美睡帘罅,听他香稻轻打。

形式: 词牌: 大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