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王振拾遗

折槛意何如,平安信不虚。

近来焚谏草,深去觅山居。

志定荣枯外,身全宠辱馀。

分明知在处,难寄乱离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面对折断的栏杆有何感想,远方的平安信确实不假。
最近焚烧了进谏的文稿,深入山林寻找隐居之处。
在荣耀与衰败之外决心已定,身处宠辱之中而能全身而退。
明明知道你的所在,但在战乱中难以寄出书信。

注释

折槛:折断的栏杆,比喻仕途受挫。
意何如:心中感受如何。
平安信:报平安的书信。
不虚:不是虚假的,确有其事。
近来:最近。
焚谏草:烧掉向皇帝进谏的草稿,表示不再过问政事。
深去:深入地,远去。
觅山居:寻找山中的住处,指隐居。
志定:意志坚定。
荣枯:荣耀与衰败,比喻人生的起伏。
外:之外,不被...所影响。
身全:保全自身。
宠辱:宠爱与侮辱,代指仕途的顺逆。
馀:余下,此处指在这些之外。
分明:清楚地,确切地。
知在处:知道你的居住之地。
难寄:难以寄送。
乱离书:战乱时期的书信。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寄王振拾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王振拾遗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避的心态。

"折槛意何如,平安信不虚。" 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友人的关切和问候是真诚的,并非随便敷衍。这里的“折槛”指的是书信中的问候语,而“平安”则表示对对方生活安全的祝愿。

"近来焚谏草,深去觅山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纷争的厌倦和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望。“焚谏草”指的是烧毁那些劝告或是批评的声音,表示对外界干扰的排斥;“深去觅山居”则说明诗人想要远离尘嚣,寻找一处幽静的山中住宅。

"志定荣枯外,身全宠辱馀。"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心态和处境。他已经决定不再追求世间的荣华富贵,而是保持自身的完整,即使在得失宠辱(得到或失去皇帝恩宠)中也能保持自己的本色。

"分明知在处,难寄乱离书。"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所处境遇有清晰的了解,但却感到难以用书信来传递这份思念和关切,因为书信往返于乱世之中,充满不确定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唐代士人在动荡社会中的情感波动以及他们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寄东林言之禅子

闻思相送后,幽院闭苔钱。

使我吟还废,闻君病未痊。

听秋唯困坐,怕客但佯眠。

可惜东窗月,无寥过一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寄归州马判官

郡带女?名,民康境亦宁。晏梳秋鬓白,闲坐暮山青。

赠客椒初熟,寻僧酒半醒。

应怀旧居处,歌管隔墙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寄旧居邻友

别后知何趣,搜奇少客同。

几层山影下,万树雪声中。

晚鼎烹茶绿,晨厨爨粟红。

何时携卷出,世代有名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寄玉泉实仁上人

往岁曾寻圣迹时,树边三绕礼吾师。

敢望护法将军记,且喜焚香弟子知。

后会未期心的的,前峰欲下步迟迟。

今来老劣难行甚,空寂无缘但寄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