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五章明凡圣非一非二(其五)

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虽复非一亦非多。

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舍那。

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

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盘常共和。

虽复强立名和字,只个爱痴真佛陀。

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

馀既诚心学此术,聊抽拙抱作斯歌。

行路难,路难心性实极宽。

贪欲本来常寂灭,智者于此可盘桓。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第五章,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深入探讨了佛教中的哲理思想。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旨在阐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学观点。

首先,诗的开头“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以“烦恼”为切入点,指出烦恼并非单一存在,而是复杂多面的。接着,“虽复非一亦非多”进一步强调烦恼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暗示着在复杂之中寻求统一,是理解人生的关键。

“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舍那”一句,引用了佛学中的概念,将“本际”视为真理的根源,而“卢舍那”则是佛的智慧化身,意味着通过洞察事物的本质,可以达到智慧的觉醒。

“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则表达了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与和谐,即使是最微小的事物,也蕴含着无限的智慧与力量。这里的“无碍体寂”指的是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和。

“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盘常共和”揭示了凡人与圣者的界限并非绝对,生死与涅槃之间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转化的过程。这反映了佛教中关于生命轮回与解脱的观念。

“虽复强立名和字,只个爱痴真佛陀”则指出,尽管人们赋予事物各种名称与定义,但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爱与痴情的本质,即它们都是通向觉悟之路的要素。

“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强调了智慧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去除杂念,保持内心的清净。通过“无心意”的状态,可以抵御外界的诱惑与干扰。

最后,“馀既诚心学此术,聊抽拙抱作斯歌”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智慧追求的真诚与决心,以及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和传播这种智慧的愿望。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思考贯穿,融合了佛教的教义与个人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自我与智慧的深刻探索。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六章明心性无染(其六)

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

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徵心于无心。

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

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

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

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

馀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

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

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

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

行路难,路难心中本无物。

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见佛。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七章明般若无诤(其七)

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

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

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

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

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

无心舍离于生死,涅盘无心亦不追。

涅盘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

般若无心明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

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

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

行路难,路难遣之而复遣。

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其八)

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

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

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

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

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

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

亦复不堕过人法,崄巇绝危而不危。

一切法中无有法,世人遑遽欲何为?

行路难,路难心中无可看。

昔日谓言诸佛远,今知贪嗔是涅盘。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九章明无断烦恼(其九)

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二空。

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

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

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

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

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舛不相逢。

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

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

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

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

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