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七章明般若无诤(其七)

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

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

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

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

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

无心舍离于生死,涅盘无心亦不追。

涅盘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

般若无心明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

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

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

行路难,路难遣之而复遣。

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七章,名为“明般若无诤”,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诗中以“般若”为核心,探讨了生死与涅槃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理解“无心”来达到解脱的境界。

开篇以“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两句,引出对般若智慧的思考,指出般若的本质是清净的,生死的根源则是虚幻微小的。接着,“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强调了生死本身即是般若的体现,脱离这个本质去寻找真理,只会背道而驰。

“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警示人们如果执着于生死的分别,将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接下来,“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指出正确的方法在于将生死视为工具,而非追求的目标,否则会陷入虚妄的迷途。

“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无心舍离于生死,涅盘无心亦不追”表明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语言和概念的束缚,不依赖于净与秽的对立,以无心的态度面对生死。进一步,“涅盘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揭示了涅槃与生死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在无心的状态下,二者皆是般若智慧的显现。

“般若无心明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强调了般若智慧的实质是无心的明照,没有固定的形态或用途,也不需要言语的表达。最后,“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指出真正的智慧不会被各种见解所束缚,而是如同法王一般,能够治愈众生的种种迷惑和苦难。

整首诗通过层层深入的论述,引导读者理解般若智慧的核心在于无心,只有通过无心的觉悟,才能真正解脱生死的束缚,达到涅槃的境界。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其八)

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

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

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

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

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

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

亦复不堕过人法,崄巇绝危而不危。

一切法中无有法,世人遑遽欲何为?

行路难,路难心中无可看。

昔日谓言诸佛远,今知贪嗔是涅盘。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九章明无断烦恼(其九)

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二空。

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

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

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

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

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舛不相逢。

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

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

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

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

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章明寂灭无心常行精进(其十)

君不见寂灭性中无寂灭,真实觉中无觉和。

亦复无有无知觉,清虚寂寞离方规。

法性自尔无因致,忆想颠倒性无为。

正使飘流遍三界,于其心中实不移。

无去无来亦无住,善达无住亦无亏。

诸佛世雄非尊大,三毒四倒亦非卑。

却寻缘心无所得,无缘心中缘复弥。

若欲速去无上道,无知三毒性能资。

三毒生于三解脱,七识还生七觉支。

倒心去来无有实,去来无急亦无迟。

觉诸烦恼观前境,但自惩心而却推。

心本无根何有本,六尘五欲不能拘。

行路难,路难微妙甚希奇。

昔日殷勤勇精进,不知精进背无为。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一章明法身体用自在(其十一)

君不见大士自观身中法,身是如来净法身。

虚空往还最迅速,独脱自在不由人。

出入毛孔而无碍,爱取尘时不染尘。

现处凡情等诸圣,离斯求道更无真。

建立诸法而无法,即是真如无上真。

亿劫本有而非故,于今现觉亦非新。

成就大我而无我,具足大人无有人。

圣体无明不可说,为复方便名心神。

即此心是真常法,亦是涅盘之上珍。

愿诸学人同此悟,各自守门而禁津。

行路难,路难名异理无分。

若能了于无生死,便得除消生死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