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昱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形式: 古风

翻译

八月的芦苇和江边的浪花都是白色的。
北风吹着候风器,谁才是浔阳的客人呢?
雨后天晴,鸬鹚在山头停留,扬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
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岛上,可以听到沙滩边大雁的鸣叫。

注释

苇:芦苇。
浪头:掀起的波浪。
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浔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
鸬鹚:一种鸟,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属于鹈形目鸬鹚科。
郭:外城。
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古称。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来表达诗人送别时的愁苦之情。首句“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设定了秋季的氛围,苇花在寒风中摇曳,而江水的浪花也因秋风而变得白茫茫的一片,这既描写了景色,也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萧瑟孤寂。

接着“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一句,通过北风的吹袭和“五两”的重量,强调了秋风的凛冽与力量,而“谁是浔阳客”则是在询问或是在感慨,那些行人能够在这样的天气中坚持前行,表达了诗人对远行者的关心和对友人的思念。

第三句“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继续展开秋日的景色。鸬鹚是古代传说中的水鸟,这里的鸬鹚山头微雨,描绘了一种细雨初歇、天气即将转晴的情景,而“扬州郭里暮潮生”则是在强调时间的流逝和场景的变换,暮色中潮汐的涌动给人以深远之感。

最后两句“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诗人设想自己在夜晚停泊于金陵渚(古代的地名),而在静谧的夜色中,去倾听沙滩上的雁鸣。这里的“雁声”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象征着远方来客的消息和寂寞孤独的诗人心情。

整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融入,表现了送别时的情怀与深沉的思念。

收录诗词(125)

李颀(唐)

成就

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经历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

  • 籍贯: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
  • 生卒年:690-751

相关古诗词

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形式: 古风

送郝判官

楚城木叶落,夏口青山遍。

鸿雁向南时,君乘使者传。

枫林带水驿,夜火明山县。

千里送行人,蔡州如眼见。

江连清汉东逶迤,遥望荆云相蔽亏。

应问襄阳旧风俗,为余骑马习家池。

形式: 古风

送崔侍御赴京

绿槐荫长路,骏马垂青丝。

柱史谒承明,翩翩将有期。

千官大朝日,奏事临赤墀。

肃肃仪仗里,风生鹰隼姿。

一从登甲科,三拜皆宪司。

按俗又如此,为郎何太迟。

送君暮春月,花落城南陲。

惜别醉芳草,前山劳梦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

识子十年何不遇,只爱欢游两京路。

朝吟左氏娇女篇,夜诵相如美人赋。

长安春物旧相宜,小苑蒲萄花满枝。

柳色偏浓九华殿,莺声醉杀五陵儿。

曳裾此日从何所,中贵由来尽相许。

白裌春衫仙吏赠,乌皮隐几台郎与。

新诗乐府唱堪愁,御妓应传鳷鹊楼。

西上虽因长公主,终须一见曲陵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