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游历南岳衡山后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感慨。首句“天作之山曷为哉”以问句起笔,寓意南岳的雄奇是由天地造化而成,引人深思。接下来的“遥知阊阖正南开”描绘了南岳地理位置的重要,仿佛通往天宫的门户敞开。
诗人通过“两川文武长江下,百粤车书五岭来”展现了南岳作为交通要冲和文化交汇之地的特点,暗示着历史上的繁荣与交流。他接着提到“柴望久为周坠典,牢愁多见楚遗才”,借典故表达对古代文明衰落的惋惜,同时也赞赏南岳之地仍能孕育出楚地的才子。
最后,“不知崧岱还何似,我欲将书寄雁回”表达了诗人对嵩山(中岳)与南岳衡山的比较,以及想要通过大雁传递书信的愿望,流露出对故乡和历史的怀念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既赞美了南岳的自然风光,又寓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