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黄清老在元代登临平远台鳌顶峰时所见之景,以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为背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首句“六鳌簸荡玄圃碎,三岛崩腾失空翠”,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海面上波涛汹涌,仿佛连玄圃(传说中的仙山)都被颠簸破碎,三岛(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也因巨浪冲击而失去了原有的翠绿,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壮观景象。
接着,“海风掣断南山云,分我沧江半江水”,描述了强劲的海风将南边的云彩撕裂,使得半江水被分隔开来,展现了风力之大和江水之浩瀚。
“台南岩谷青岌岌,奇松怪石作人立”两句,转向对山中景色的描写,岩谷青翠,奇松怪石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的雕塑家精心雕琢而成,赋予了山林以生命感。
“山巅恐有风雨来,林径空濛落花湿”则通过想象,预示着山顶可能即将迎来风雨,林间小径上落花湿润,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
“水东屴崱结平绿,积雾飞岚坐堪掬”描绘了水面上绿意盎然,雾气缭绕,仿佛可以伸手触摸到那飘渺的云雾,充满了梦幻色彩。
“蓬莱迢迢几万里,一碧天光浸寒玉”将视线拉远,遥想那遥远的蓬莱仙境,碧蓝的天空如同浸润在寒玉之中,既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最后,“吟翁回首看不足,缓步策驴度空谷”写出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深深陶醉,即使在返回的路上,仍不时回望,缓缓步行,骑着驴子穿越山谷,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不舍之情。
“谁知咫尺山中幽,望断残晖立修竹”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幽静美景的赞叹,即使是在日暮时分,仍不愿离去,独自站在修长的竹林中,凝视着渐渐消逝的夕阳余晖,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诗人登高望远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宏伟与美丽,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