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献仙音.护灯花

烧得灯明,照他花睡,小苑看花如昼。

喜个银釭,绽开金蕊,欲与枝头相斗。

奈早有,封姨妒,吹将红烛溜。光如豆。

算风流、可能长久,应似我、薄命偏多僝僽。

长是怕他残,护多时、频劳纤手。

一点香煤,落将来、把衣污否。

又还从灯下,细检银泥双袖。

形式: 词牌: 法曲献仙音

鉴赏

这首《法曲献仙音·护灯花》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词人董以宁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守护灯花的情景,充满了情感与意境。

首句“烧得灯明,照他花睡”,以“烧得”二字生动地描绘出灯火的明亮,仿佛照亮了花儿的梦境,营造出一种温馨而静谧的氛围。接下来,“小苑看花如昼”一句,将夜晚的小苑比作白昼,强调了灯火的明亮,同时也暗示了女子在夜色中独自赏花的孤独与美好。

“喜个银釭,绽开金蕊,欲与枝头相斗”三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灯花比作绽放的花朵,与枝头的花朵进行了一场无形的竞赛,既表现了女子对灯花的喜爱之情,也暗含了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然而,“奈早有,封姨妒,吹将红烛溜”几句,突然转折,引入了“封姨”的形象,这位传说中的风神,嫉妒女子的幸福,吹熄了红烛的光芒,象征着命运的无常与不可预测。这一转折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戏剧性,也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女子面对命运不公时的无奈与抗争。

“光如豆。算风流、可能长久,应似我、薄命偏多僝僽”几句,进一步揭示了女子内心的忧虑与感慨。她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可能短暂易逝,如同豆大的烛光,难以持久,这与她自身命运的多舛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深深叹息。

最后,“长是怕他残,护多时、频劳纤手。一点香煤,落将来、把衣污否”几句,直接描绘了女子守护灯花的行动,她害怕灯花熄灭,频繁地用手护住,生怕一点香煤掉落,弄脏了自己的衣袖。这种细微的动作,不仅体现了女子对美的珍视,也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关注与呵护。

“又还从灯下,细检银泥双袖”结尾两句,再次回到女子的动作描写上,她从灯下仔细检查自己的银泥双袖,既是对美的追求,也是对生活细节的重视。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女子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守护,以及面对命运不公时的无奈与抗争,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收录诗词(238)

董以宁(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后在世),清代初期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明末为诸生。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工填词,声誉蔚然。与邹只谟齐名,时称“邹董”。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著有《正谊堂集》和《蓉度词》。其中《蓉度词》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

  • 字:文友
  • 籍贯: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

相关古诗词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一)元日

去岁今朝,念母病、扪心私痛。

犹记得、支床慰劳,慈恩深重。

此际魂归何处去,黄泉碧落儿难送。

便床前、再欲听呻吟,除非梦。椒花在,为谁颂。

荔粉在,为谁奉。只扶携弱弟,麻衣悲恸。

从此屠苏怜最后,亲魂若在应犹共。

为悯孙、还尽半杯休,牵牛捧。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二)人日

七叶蓂开,正綵胜、迎欢时节。

都只愿、年年无恙,胜如畴昔。

却忆称觞常不御,高堂翻怕逢人日。

道待亡、难当世间人,添忧恤。倏忽里,音容寂。

人一去,谁依膝。便占晴占雨,任他凶吉。

捧得宜春煎饼在,行行欲奉高堂食。

猛思量、顾我已无人,呼天泣。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三)元夕

月在团圆,却不道、今宵月半。

尽处处、笙歌灯火,六鳌争战。

聊煮黄齑呼弟吃,为言吾母肠先断。

念生前、曾未越中门,何曾看。双条烛,烧将短。

香一缕,行消篆。想慈亲若在,此时应倦。

妻子相看还有日,新魂独自思儿伴。

好同来、早向穗帷眠,何须劝。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四)清明

父在斯耶,应听我、孤儿泣告。

自父去、年年寒食,凄凉墓道。

一盏香羹新妇做,调和费尽慈亲教。

更声声、含泪问黄泉,儿谁靠。存亡事,伤怀抱。

婚嫁事,催衰老。积劬劳悲痛,父魂应晓。

后死漫言多十载,几曾生受孤儿孝。

却堪怜、薤草迓铭旌,行将到。

形式: 词牌: 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