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瓜洲入扬州咏

飞鸟中流不易还,回头何处认青山。

重重江树茫茫水,山在南徐北顾间。

广储门外水萧萧,舟子江湾号柳条。

画舫珠帘何处是,月明千古照虹桥。

文峰寺外塔湾头,不见淮东胜概楼。

四十里程杨柳岸,瓜洲一水入扬州。

维扬风景不模糊,北郭园林入画图。

杨柳芙蕖无限好,五亭湖外瘦西湖。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从瓜洲进入扬州沿途的景色,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细腻观察与赞美。

首联“飞鸟中流不易还,回头何处认青山”,以飞鸟难以穿越江流返回,引出诗人回望时的迷茫,青山在后,似乎已难辨识,营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物是人非的感慨。

颔联“重重江树茫茫水,山在南徐北顾间”,描绘了江面树木繁茂,水波浩渺的景象,山峦在远方隐约可见,南徐与北顾之间,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广阔与深邃。

颈联“广储门外水萧萧,舟子江湾号柳条”,转而描写广储门外的江水潺潺,舟子在江湾处呼唤着柳条,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水乡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尾联“画舫珠帘何处是,月明千古照虹桥”,将目光投向夜晚的虹桥,月光如洗,照亮了古老的桥梁,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浪漫。

最后一联“文峰寺外塔湾头,不见淮东胜概楼。四十里程杨柳岸,瓜洲一水入扬州”,点出了文峰寺、塔湾头、淮东胜概楼等地标性建筑,以及沿途四十里杨柳夹岸的美景,最终抵达扬州,表达了诗人对沿途风光的赞叹与不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从瓜洲到扬州的沿途风光,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文景观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独特魅力的深刻理解与欣赏。

收录诗词(457)

洪繻(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金山变陆感咏

金山如湘君,中流危插脚。

大地将变迁,一朝忽起陆。

嗟我东南天,六鳌不系足。

黑风吹蓬莱,汹涛没大麓。

此失鱼龙性,彼陷鲸鲵族。

浮沉俱已非,颠倒何其速。

而此立江干,犹可仰寥廓。

失水迩尘寰,终胜沉重浊。

我从苦海来,喜识山面目。

灵山倘有灵,我欲诉胸曲。

一溺至于今,何以脱诸梏。

闻说山当时,亦染潢池毒。

如来无完肤,与我同惨蹙。

今已换金身,无异西天乐。

宝塔凌天风,袈裟飘簌簌。

妙台岂云晞,琳宫未寂寞。

千磴摩旻穹,一洞入地轴。

江流山欲飞,万景聚一簇。

思作弥天谈,惜乎山僧俗。

东望三台山,此犹一粒粟。

试罢中泠泉,落霞满山隩。

形式: 古风

金山即目

吞江亭下妙高台,台外江光净不埃。

杨柳两湾云两坞,吴舟凫水入山来。

高台已共离宫杳,明月犹临蹬道边。

水调歌头来再弄,层层红树接江天。

形式: 古风

出城访竹林寺忽入鹤林寺

言出城南门,驱车夹山去。

言寻竹林寺,忽见连山树。

峰色夕阳中,苍筤绿如雾。

钟磬出瑶林,林外微风度。

径入鹤林中,寺外纷古趣。

茅茨作经楼,僧侣禅悦遇。

不见寄奴泉,遥想苏仙句。

有鸟无鹃声,林竹如沐露。

出寺五里馀,复得竹山路。

客亭涧曲临,禅房山坳聚。

翛然绝尘氛,恨无入山具。

形式: 古风

焦山

焦山腴秀压金山,江娥江上堆云鬟。

寺里有山山有寺,一台二妙谁能删。

中流容与云霞现,船头俯仰江山面。

及停江时不见山,寺门缭绕青山甸。

入寺寻幽众妙多,楼台倒影江心波。

鱼龙跃浪吞青壁,赑屃凌霄挂碧萝。

偶过枯木堂,忽见名士迹。

四面新诗碑,一庭古法石。

山中最古是焦先,瓜庐虽渺有云烟。

登峰寻得三诏洞,访胜漫结六朝缘。

瘗鹤铭,鼋獭窟,出水入水旋浮没。

亭前鹤魄不可招,江上鼍风飘忽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