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变陆感咏

金山如湘君,中流危插脚。

大地将变迁,一朝忽起陆。

嗟我东南天,六鳌不系足。

黑风吹蓬莱,汹涛没大麓。

此失鱼龙性,彼陷鲸鲵族。

浮沉俱已非,颠倒何其速。

而此立江干,犹可仰寥廓。

失水迩尘寰,终胜沉重浊。

我从苦海来,喜识山面目。

灵山倘有灵,我欲诉胸曲。

一溺至于今,何以脱诸梏。

闻说山当时,亦染潢池毒。

如来无完肤,与我同惨蹙。

今已换金身,无异西天乐。

宝塔凌天风,袈裟飘簌簌。

妙台岂云晞,琳宫未寂寞。

千磴摩旻穹,一洞入地轴。

江流山欲飞,万景聚一簇。

思作弥天谈,惜乎山僧俗。

东望三台山,此犹一粒粟。

试罢中泠泉,落霞满山隩。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金山变陆感咏》由清代诗人洪繻所作,通过对金山从水中突变为陆地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首句“金山如湘君,中流危插脚”以湘君比喻金山,形象地描绘了金山在江水中巍然屹立的姿态。接下来,“大地将变迁,一朝忽起陆”,点明了金山从水中升起成为陆地的事实,引出对自然变化的思考。

“嗟我东南天,六鳌不系足”一句,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六鳌背负天地的典故,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接着,“黑风吹蓬莱,汹涛没大麓”,通过描述狂风巨浪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自然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和威力。

“此失鱼龙性,彼陷鲸鲵族。浮沉俱已非,颠倒何其速。”这几句诗通过鱼龙、鲸鲵等海洋生物的遭遇,象征着自然界中生命状态的改变,以及变化之快,令人感叹不已。

“而此立江干,犹可仰寥廓。失水迩尘寰,终胜沉重浊。”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金山虽远离水面,但仍能保持高洁之美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人在尘世中应保持内心的纯净。

“我从苦海来,喜识山面目。”诗人自述从生活的苦难中来,现在得以见到金山的面貌,表达了对新发现的喜悦。

“灵山倘有灵,我欲诉胸曲。”诗人想象如果金山有灵,他愿意向它倾诉心中的烦恼和困惑。

“一溺至于今,何以脱诸梏。”诗人反思自己过去的困境,思考如何摆脱束缚,获得解脱。

“闻说山当时,亦染潢池毒。如来无完肤,与我同惨蹙。”这里借用佛教故事,表达了对过去罪孽的反省,以及与佛祖共受苦难的感慨。

“今已换金身,无异西天乐。”诗人认为经过某种转变,自己已经得到了解脱,如同进入了西方极乐世界。

“宝塔凌天风,袈裟飘簌簌。”描绘了金山上的宝塔和僧侣的袈裟在风中飘扬的景象,充满了宗教的庄严与宁静。

“妙台岂云晞,琳宫未寂寞。”表达了对金山上寺庙的赞美,即使在风雨中,也依然充满生机。

“千磴摩旻穹,一洞入地轴。”描绘了金山的壮观景象,山峰直插云霄,洞穴深邃。

“江流山欲飞,万景聚一簇。”最后两句诗描绘了金山与江水相依,万种景色汇聚一处的壮丽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金山变化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宗教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语言生动,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457)

洪繻(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金山即目

吞江亭下妙高台,台外江光净不埃。

杨柳两湾云两坞,吴舟凫水入山来。

高台已共离宫杳,明月犹临蹬道边。

水调歌头来再弄,层层红树接江天。

形式: 古风

出城访竹林寺忽入鹤林寺

言出城南门,驱车夹山去。

言寻竹林寺,忽见连山树。

峰色夕阳中,苍筤绿如雾。

钟磬出瑶林,林外微风度。

径入鹤林中,寺外纷古趣。

茅茨作经楼,僧侣禅悦遇。

不见寄奴泉,遥想苏仙句。

有鸟无鹃声,林竹如沐露。

出寺五里馀,复得竹山路。

客亭涧曲临,禅房山坳聚。

翛然绝尘氛,恨无入山具。

形式: 古风

焦山

焦山腴秀压金山,江娥江上堆云鬟。

寺里有山山有寺,一台二妙谁能删。

中流容与云霞现,船头俯仰江山面。

及停江时不见山,寺门缭绕青山甸。

入寺寻幽众妙多,楼台倒影江心波。

鱼龙跃浪吞青壁,赑屃凌霄挂碧萝。

偶过枯木堂,忽见名士迹。

四面新诗碑,一庭古法石。

山中最古是焦先,瓜庐虽渺有云烟。

登峰寻得三诏洞,访胜漫结六朝缘。

瘗鹤铭,鼋獭窟,出水入水旋浮没。

亭前鹤魄不可招,江上鼍风飘忽忽。

形式: 古风

出鹤林寺入山得竹林寺

万竹围一山,中有禅宫丽。

冈峦相属回,烟岚若澄霁。

山门步步高,竹林风细细。

佛殿山作阶,禅关石成砌。

万籁静清宵,钟声出林际。

入山洞壑殊,岩头露佛髻。

法锡六朝来,香烟未衰替。

遥望戴公崖,招隐踪可继。

寺前万绿深,殿后众山蔽。

一僧立云峦,人面山光翳。

日暮飞鸟归,我亦不留滞。

形式: 古风 押[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