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二首(其一)

学道频年慕屡空,支离犹堕语言中。

不是班生表人物,徙然杨子戏雕虫。

书字书名吾岂敢,得皮得髓子应同。

他年郊畤传中说,倘借名卿孰过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唐顺之的作品,名为《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二首(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学问与道义的深刻思考和自我反省。

首句“学道频年慕屡空”,点明了诗人多年来致力于求道,但似乎总是在空洞的理论中徘徊,未能达到真正的领悟。接着,“支离犹堕语言中”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困境,即使在言语上有所探讨,也显得支离破碎,未能触及本质。

“不是班生表人物,徙然杨子戏雕虫”两句,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班固和杨雄的例子,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追求的反思。班固以其卓越的史学成就闻名,而杨雄则以文学才华著称,但诗人认为自己并非如他们般能真正展现人物或文学的精髓,只是徒然地在文字游戏上耗费精力。

“书字书名吾岂敢,得皮得髓子应同”这两句,诗人自谦不敢妄言书写文字或命名,但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在某种程度上与真正理解事物本质的人相匹配,即“得皮得髓”。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深入理解事物核心价值的渴望。

最后,“他年郊畤传中说,倘借名卿孰过公”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他相信,尽管当前的努力可能不为人所知,但将来在历史的记录中,或许会有机会让自己的名字与那些伟大的人物并列,为后人所传颂。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学问追求的深刻反思和对于自我定位的审慎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未来成就的乐观期待。

收录诗词(590)

唐顺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号:荆川
  • 籍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 生卒年:公元1507~1560

相关古诗词

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二首(其二)

皋北三载愧仪刑,学术那堪立户庭。

顾我自知太玄白,如君本是出蓝青。

老去门徒多谢遣,病来意绪转沉冥。

高贤岂讶无名藉,十哲由来是俗称。

形式: 七言律诗

万思节工于诗而又学射次韵答之

衣钵寂寥吾且老,文章锻炼子能工。

一源已谓出天稷,六义还须继国风。

深穷别趣元关理,力造奇言不露锋。

便是诗家射雕手,何须射艺又兼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次万思节韵萧芝田二首(其一)

屠龙老已知无用,一遇时艰见术精。

淬就戈矛皆吐火,幻成狮象总疑兵。

空中堕语人无迹,地底藏雷贼不惊。

战胜何心邀重赏,由来只欲赌声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次万思节韵萧芝田二首(其二)

共说火攻为上策,秘方谁复似君能。

石飞陡使晴鸣雹,机转真疑夏造冰。

鲁国云梯犹自拙,楚中燧象未须惊。

么么倭鬼那堪算,破虏横行记昔曾。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