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名为《客端州得王础尘书次其来韵二首(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首联“荒鸡宜剑舞,伤雁怯弦惊”,以荒鸡和伤雁为喻,形象地描绘出战乱中的凄凉景象。荒鸡象征着动荡不安的时局,剑舞则暗示着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伤雁怯弦惊,则表达了人民在战乱中的恐惧与无助。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与痛苦。
颔联“岂谓方颓暮,犹闻事战争”,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颓暮象征着即将衰败的晚景,而犹闻战争则表明尽管时局已至黄昏,但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暗示了和平的遥不可及。
颈联“春从霜雪长,治以乱离生”,以自然界的生长规律比喻社会的发展。春从霜雪长,意味着即使在严冬之后,春天也会到来,新生与希望总是在困难之后显现;治以乱离生,则强调了在混乱与离乱之中,社会秩序与治理的重建与成长。
尾联“屈指论英俊,乾坤几老成”,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屈指论英俊,意味着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乾坤几老成,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更迭,英雄终将老去,但他们的精神与事迹将永存于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争、时局、自然与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对时间流转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