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五首(其四)

再有朝廷乱,难知消息真。

近传王在洛,复道使归秦。

夺马悲公主,登车泣贵嫔。

萧关迷北上,沧海欲东巡。

敢料安危体,犹多老大臣。

岂无嵇绍血,沾洒属车尘。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朝廷纷乱之时,难以辨别真实的消息。
最近传闻君王在洛阳,使者通过复道返回长安。
公主因失去宝马而悲伤,贵妃乘车时哭泣不止。
萧关迷失了北方的路途,君王想要前往东海巡游。
谁敢预料国家的安危,还有许多老臣忧虑重重。
难道没有像嵇绍那样的忠臣,他们的鲜血将洒满随行车辆的尘土。

注释

朝廷:指当时的中央政府。
消息真:真实的最新情况。
王:君王。
洛:洛阳。
复道: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通道,高架于城墙之上。
秦:这里指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
夺马:失去坐骑。
公主:皇室女性成员。
贵嫔:地位较高的宫妃。
萧关:古代边关名。
北上:向北行进。
沧海:大海,比喻辽阔的区域或未知的远方。
东巡:向东巡游。
安危体:国家的安危。
老大臣:年长且资深的大臣。
嵇绍:晋朝忠臣,以忠诚闻名。
血:象征忠诚和牺牲。
属车尘:随从车辆扬起的尘土。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伤春五首》中的第四首,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国事多艰的社会现实。诗中通过对春天美好而脆弱生命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再有朝廷乱,难知消息真。”这两句开篇便描绘出一个动荡不安的朝政环境,消息传来传去,但真假难辨,让人感到困惑和无助。

接着,“近传王在洛,复道使归秦。”这里提到的“王”可能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曾迁都到洛阳(简称洛),而后又返回长安(古称秦)。这两句表明了朝廷的不稳定和君主的无奈。

“夺马悲公主,登车泣贵嫔。”诗人通过对失去战马的公主和登上离别之车的贵妇的描写,表现出战争带来的苦痛和离别的哀伤。这里的“公主”、“贵嫔”很可能是虚指,用来代表遭受战乱的人们。

“萧关迷北上,沧海欲东巡。”这两句通过对边塞(萧关)和大海(沧海)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疆域的担忧,以及希望能够出巡以安定边疆的心愿。萧关常指中国古代北方的边关,而“沧海”则是对广阔海洋的称呼。

“敢料安危体,犹多老大臣。”诗人提到尽管国家面临着许多危机,但还好有不少老练的大臣在朝中,这给了他一些安慰。这里的“老大臣”是指那些经验丰富、忠心耿耿的朝廷重臣。

最后,“岂无嵇绍血,沾洒属车尘。”诗人感叹是否还有像嵇康(三国时期的名士,以清廉著称)那样的忠诚之士,他们的忠诚之血是否会沾染到战车的尘土中。这两句表达了对忠良之士的怀念和对忠诚精神的颂扬。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感慨,寄寓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忠诚之士的怀念与颂扬。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伤春五首(其五)

闻说初东幸,孤儿却走多。

难分太仓粟,竞弃鲁阳戈。

胡虏登前殿,王公出御河。

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

春色生烽燧,幽人泣薜萝。

君臣重修德,犹足见时和。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伤秋

林僻来人少,山长去鸟微。

高秋收画扇,久客掩荆扉。

懒慢头时栉,艰难带减围。

将军犹汗马,天子尚戎衣。

白蒋风飙脆,殷柽晓夜稀。

何年减豺虎,似有故园归。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同豆卢峰知字韵

炼金欧冶子,喷玉大宛儿。

符彩高无敌,聪明达所为。

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烂漫通经术,光芒刷羽仪。

谢庭瞻不远,潘省会于斯。

倡和将雏曲,田翁号鹿皮。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回棹

宿昔试安命,自私犹畏天。

劳生系一物,为客费多年。

衡岳江湖大,蒸池疫疠偏。

散才婴薄俗,有迹负前贤。

巾拂那关眼,瓶罍易满船。

火云滋垢腻,冻雨裛沈绵。

强饭莼添滑,端居茗续煎。

清思汉水上,凉忆岘山巅。

顺浪翻堪倚,回帆又省牵。

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

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

灌园曾取适,游寺可终焉。

遂性同渔父,成名异鲁连。

篙师烦尔送,朱夏及寒泉。

形式: 排律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