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书生久叹三纲绝,天道那无一发存。
东海不须更忧旱,迩来一妇已无冤。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伦理纲常被忽视的忧虑,以及对公正缺失的深深叹息。首句"书生久叹三纲绝"表达了读书人对于传统道德秩序(三纲五常)在现实生活中几乎荡然无存的悲哀。"天道那无一发存"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天理沦丧的绝望感,认为连自然法则似乎也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
然而,诗人并未完全陷入绝望,他以"东海不须更忧旱"这一超脱的比喻,暗示即使人间苦难重重,至少在自然灾害方面有所缓解,可能意味着百姓暂时不必再为干旱而担忧。最后一句"迩来一妇已无冤"则揭示了一个积极的变化,即最近有一个妇女的冤屈得到了伸张,这或许是个微小但重要的正义之举,给诗人带来一丝希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公正恢复的期待。
不详
初名铄,字位辛。一号退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授汀州司户参军。入元不仕。幼志于濂、洛之学,从朱熹门人辅广游,后归武夷山,筑鳌峰书堂,子弟甚众。有《三礼考异》、《春秋论考》、《勿轩集》等
荒山十室九无人,行道三年两调兵。
闻得老贪今授首,老夫买犊要春耕。
轻寒无赖入征裘,野水闲云总是愁。
极目远山横霭外,数声鸣橹过蘋洲。
一声羌笛晚风斜,再问花期便觉赊。
茵幌泥沙可随分,莫将春意殢残花。
青烟著雨傍楼横,辗转虚窗梦不成。
客里清愁无可奈,卧听檐溜泻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