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二公递以禅律相鄙因而解之

一教谁云辟二途,律禅禅律智归愚。

念珠在手隳禅衲,禅衲披肩坏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无中有作有中无。

有无无有师穷取,山到平来海亦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谁说佛法有两条路可走,遵循戒律与禅定其实都是导向智慧的归宿。
手持念珠修行禅定的人,他的禅衣破旧;而披着禅衣的人,他的念珠也磨损了。
超越形象的空性与空性的形象相互映照,虚无中蕴含实在,实在中又寓含虚无。
在探索有无的边界中,连老师也会穷尽智慧,如同山峰平展,大海干涸。

鉴赏

这首诗是杜荀鹤在唐朝创作的,标题为《空闲二公递以禅律相鄙因而解之》。诗中蕴含深刻的禅理和哲思,通过对比禅法与律学两种佛教修行方式,探讨了智慧与愚昧、存在与虚无等主题。

"一教谁云辟二途,律禅禅律智归愚。"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修行方法的看法,以及智慧与愚昧之间的互换关系。"一教"指的是佛教的教义,而"辟二途"则是指禅法和律学这两种不同的修行路径。"智归愚"意味着即便拥有智慧,但在修行过程中也需要回归到一种纯真无知的状态。

"念珠在手隳禅衲,禅衲披肩坏念珠。"

这里描述了两种修行方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冲突。"念珠"是律学修行中用来计数念佛次数的手串,而"禅衲"则是指禅宗僧侣穿着的特定服饰。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观点,即过度的仪规可能会损害到内心的禅修,反之亦然。

"象外空分空外象,无中有作有中无。"

这两句话深入探讨了存在与虚无、有与无之间的关系。"象"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现象或表象,而"空"则是指虚空或真理。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试图表达事物本质上的空性,以及一切现象都是由心识所构建。

"有无无有师穷取,山到平来海亦枯。"

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禅宗的修行态度,即在追求智慧和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有限的知识和理解。在这里,"师穷取"指的是寻找老师或指导者的行为,而"山到平来海亦枯"则是比喻,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心灵深处的追求永不枯竭。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对立的手法,探讨了佛教修行中的各种矛盾与统一,以及智慧、真理与虚无之间的复杂关系。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经九华费徵君墓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当时若徵起,未必得身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经废宅

人生当贵盛,修德可延之。

不虑有今日,争教无破时。

藓斑题字壁,花发带巢枝。

何况蒿原上,荒坟与折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经青山吊李翰林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经贾岛墓

谪宦自麻衣,衔冤至死时。

山根三尺墓,人口数联诗。

仙桂终无分,皇天似有私。

暗松风雨夜,空使老猿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