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啸竹轩

借与江风入茂林,低低戛玉伴龙吟。

琅玕影动分清奏,鸾凤声寒得至音。

妙处成文元有节,虚中出乐自无心。

子期一听终区别,流水高山不在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江风轻轻吹过茂密的树林,发出低沉的响声,如同敲击美玉伴随龙的吟唱。
月光穿过琅玕树影,带来清澈的音乐,凤凰的鸣叫声带着寒冷,却传达出最深沉的和谐。
美妙之处自然成诗,无需刻意雕琢,空灵之中流淌出的音乐出自无心。
钟子期一听就能分辨,这音乐超越了流水和高山的吟唱,意境深远。

注释

江风:江上的风。
茂林:茂盛的树林。
戛玉:敲击美玉的声音。
龙吟:龙的吟啸声。
琅玕:竹子的一种,这里指月光下的竹影。
清奏:清澈的音乐。
鸾凤:凤凰。
至音:极美的声音。
成文:自然成诗。
元有节:自然而然地有节奏。
虚中出乐:从空灵中产生音乐。
无心:不刻意。
子期:古代知音钟子期。
终区别:一听就能分辨。
流水高山:比喻音乐的意境。
不在吟:超越了吟唱。

鉴赏

这首诗名为《题啸竹轩》,由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新所作。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达。

"借与江风入茂林,低低戛玉伴龙吟。" 这两句描绘了江风轻拂竹叶的情景,其中“借与”二字表明了外界环境与诗人内心世界之间的交流,而“低低戛玉伴龙吟”则形象地将竹声比喻为美妙绝伦的声音,与自然之灵相呼应。

"琅玕影动分清奏,鸾凤声寒得至音。" 此处继续描绘了竹林的音乐性质,“琅玕”指的是古代乐器,这里比喻竹声如同高雅的音乐,而“鸾凤声寒得至音”则强调了这种声音既清脆又深远,宛如仙界之音。

"妙处成文元有节,虚中出乐自无心。" 这两句诗表达了艺术创作的自然流露和对美的追求。“妙处成文”意味着在这宁静的竹林中,诗人内心涌现出了高妙的文学创造,而“元有节”则是说这种创造自有一种规律;“虚中出乐”则表明音乐(或艺术)源于空灵之境,“自无心”意味着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经意图。

"子期一听终区别,流水高山不在吟。" 这两句诗是对听者和景物的进一步描绘。“子期”代指聆听者,一旦真正聆听,便能辨识其中之美;“流水高山不在吟”则表达了诗人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应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描述,触及更深层次的意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竹林风景的细腻描绘,传递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艺术创作的高远追求。

收录诗词(542)

李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筹笔驿

流马飞粮下蜀都,卧龙曾此写雄图。

金刀有义轻三顾,铜爵虽强视一夫。

鼎足山河终有汉,雁行兄弟亦忠吴。

当年若尽毫端计,魏狗还羞不令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燕走马少卿口号

冠盖相逢好驻鞍,况知北陆已迎寒。

诏归未觉尧天远,星应休辞蜀道难。

款听话言敦夙契,更催歌舞奉清欢。

慇勤莫惜通宵醉,归约松梢月影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一晓发射洪循江而行书二诗州堆馆(其一)

少健有力入云耕,耕云不怕山重重。

岁时伏腊追社集,照水自爱双颊红。

三十馀年废田舍,芋魁豆饭忘乃翁。

誓归复讲旧生计,无谓我不如老农。

形式: 古风

一晓发射洪循江而行书二诗州堆馆(其二)

翠麦铺茸不罅土,白白红红花日许。

我行未尽天之涯,马足舆肩已辛苦。

时名入手无一掬,昔年虎章今化鼠。

疾归灌畦蔬换肉,无谓我不如老圃。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