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贤舍利塔

佛性甚光明,能破一切暗。

佛性甚坚利,能断一切物。

流被千百骸,结成五色珠。

表此坚光体,法化无有二。

念我遗教者,睹珠如佛在。

一粒细如菽,供养福无异。

况聚千万珠,瞻仰发夙慧。

极果摄微因,感应通心臂。

佛是已成佛,我是未成佛。

果即在因中,当念无终始。

我以此一心,供养诸如来。

获睹佛真身,朝暮常顶礼。

金轮触神光,三十年于此。

今复闻栖贤,古塔示瑰异。

将建窣堵坡,作诗寄千里。

佛身不可赞,我赞非言句。

愿佛鉴我心,与佛身无极。

遂我今日愿,心光泽营卫。

有理必有事,本举末自至。

广及诸未来,学佛到佛地。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佛教思想为底蕴,表达了对佛性的深刻理解与崇敬之情。诗人通过描绘佛性的光明、坚利以及其对众生的普照与化育,展现了佛性超越物质世界的伟大与神圣。诗中提到佛性如同五色珠,象征着其内在的丰富与多彩,同时也比喻了佛法的深奥与广泛。

“一粒细如菽,供养福无异”这一句,形象地说明了无论供奉的物品多么微小,只要出于虔诚之心,都能获得与大供同等的功德。接着,“况聚千万珠,瞻仰发夙慧”,进一步强调了积累善行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不断修行,能够激发内在的智慧。

“极果摄微因,感应通心臂”则揭示了因果律的普遍性和深远影响,指出即使是微小的善行,也能引发深远的善果。诗人在此处巧妙地将个体与宇宙联系起来,强调了个人行为与整体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

“佛是已成佛,我是未成佛。果即在因中,当念无终始。”这一段表达了对佛道追求的坚定信念,指出成就佛果的过程始于当下每一个行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应保持不懈的努力和正念。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佛的深深敬仰与渴望,希望自己的心意能够被佛所洞察,并祈求佛能够引领自己达到更高的觉悟境界。整首诗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教义,也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虔诚实践,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海幢舍利塔

佛在众生中,如日处霾翳。

霾翳非可入,日光彻空际。

佛身如虚空,佛心如光霁。

光极与空入,空光交相蔽。

结成幻摩尼,五色非坚脆。

我识如来心,随顺示真谛。

假名为舍利,金石不能甈。

现在与当来,百福之所逮。

群动匪无心,遇境生幽滞。

寂感总随缘,形神不相俪。

佛以主摄宾,金刚见精慧。

我汝但回光,弹指消阴曀。

如日之在天,百物无疵疠。

此以论性功,岂为形骸励。

我昔在金轮,蒙光涤夙瞖。

栖贤发神异,今复流法系。

慧日照岭南,丹霞若先契。

次第及海幢,贻尔大厥裔。

隆隆薄青霄,百道金光丽。

万世福人天,皇风永勿替。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丹霞舍利塔

心光彻内外,如珠入五色。

珠与色无性,非离亦非即。

非即超形骸,非离浃营卫。

月在千波中,波波摇青霁。

凡圣唯一心,湛昏成二谛。

示生死涅槃,而实无坚脆。

脆以别生死,坚光表性义。

本从心生色,迷色乃有二。

蚌含明月珠,体合百骸粹。

领纳镜中像,想即妙观智。

流注皆真常,分别非明记。

如是五蕴身,与法身何异。

秖因一念迷,情生分秽净。

净秽悟由心,当念绝邪正。

佛以此智證,法化无同别。

示现别中同,同中别自晰。

光耀百千年,福被我遗教。

神光触金轮,仰瞻如梦觉。

栖贤发瑰异,感激当其运。

移光照岭南,慈曜无远近。

佛子学聚沙,燔土紫金斓。

崔巍海螺巅,晶晶逼霄汉。

举目道与会,布发形俱泮。

见闻起遐情,究此未来际。

念念尽圆明,身与心毋戾。

形式: 古风

门人崔今婴居家事佛而先得观音大士像以其意乞赞焉为释之曰子初事佛而进退作辍未克自信是不可不乞庇于大士事大士正所以深事佛也遂赞以诗

如来一大事,而出现于世。

大士辅如来,方便为广励。

众生深于迷,须以慈相示。

大士如众母,善恶皆可恃。

有不可对佛,不忍欺大士。

靠之若泰山,罔极终难比。

愿与敬礼者,如大士而止。

形式: 古风

忆昔二首(其一)

忆昔年十八,矢志学浮图。

荏冉尘网中,坐令真人徂。

读书恨不见,犹及宗其徒。

博峤曾有言,吾道恶岐涂。

杨朱泣何从,哀彼南北殊。

始吾过吴越,亲遘良不诬。

倏忽三十载,法运当谁扶。

当时谓羊角,今日之所无。

汨汨若逝川,俛仰空长吁。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