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幢舍利塔

佛在众生中,如日处霾翳。

霾翳非可入,日光彻空际。

佛身如虚空,佛心如光霁。

光极与空入,空光交相蔽。

结成幻摩尼,五色非坚脆。

我识如来心,随顺示真谛。

假名为舍利,金石不能甈。

现在与当来,百福之所逮。

群动匪无心,遇境生幽滞。

寂感总随缘,形神不相俪。

佛以主摄宾,金刚见精慧。

我汝但回光,弹指消阴曀。

如日之在天,百物无疵疠。

此以论性功,岂为形骸励。

我昔在金轮,蒙光涤夙瞖。

栖贤发神异,今复流法系。

慧日照岭南,丹霞若先契。

次第及海幢,贻尔大厥裔。

隆隆薄青霄,百道金光丽。

万世福人天,皇风永勿替。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佛性的深邃与广大,以及佛与众生之间的关系。诗人以日光穿透霾翳比喻佛性照耀众生,使人心灵得以净化。佛身如虚空,佛心如晴空,象征着佛性的无限与纯净。佛以智慧摄取众生,如同金刚般坚定而敏锐。

诗中提到“我识如来心”,表达出对佛性的深刻理解与认同,认为通过顺应佛的教诲,可以揭示真理的真谛。佛所显现的舍利,象征着智慧与真理,即使是最坚硬的物质也无法摧毁。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佛的教诲都能带来百福,帮助众生解脱苦难。

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佛性与众生心灵的关系,指出所有生命都有其内在的心灵,遇到外在环境时会产生种种困扰。佛性通过感应与缘起作用,引导众生超越形体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佛以主摄宾”形象地描绘了佛作为智慧与慈悲的中心,引领众生走向觉醒的道路。诗人鼓励人们回光返照,通过短暂的冥想就能消除内心的阴霾。佛性如同太阳普照万物,使一切生命免受瑕疵与痛苦。

最后,诗人回忆自己在金轮国(可能是指佛教圣地)的经历,受到佛光的洗礼,心灵得到净化。他希望将佛法传承下去,如同丹霞般永恒不变。通过依次传法给海幢寺,诗人将佛法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领域,为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整首诗充满了对佛性的赞美与对佛法传承的热忱,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实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诗人传达了佛性与众生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通过修行实现心灵解脱的路径。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丹霞舍利塔

心光彻内外,如珠入五色。

珠与色无性,非离亦非即。

非即超形骸,非离浃营卫。

月在千波中,波波摇青霁。

凡圣唯一心,湛昏成二谛。

示生死涅槃,而实无坚脆。

脆以别生死,坚光表性义。

本从心生色,迷色乃有二。

蚌含明月珠,体合百骸粹。

领纳镜中像,想即妙观智。

流注皆真常,分别非明记。

如是五蕴身,与法身何异。

秖因一念迷,情生分秽净。

净秽悟由心,当念绝邪正。

佛以此智證,法化无同别。

示现别中同,同中别自晰。

光耀百千年,福被我遗教。

神光触金轮,仰瞻如梦觉。

栖贤发瑰异,感激当其运。

移光照岭南,慈曜无远近。

佛子学聚沙,燔土紫金斓。

崔巍海螺巅,晶晶逼霄汉。

举目道与会,布发形俱泮。

见闻起遐情,究此未来际。

念念尽圆明,身与心毋戾。

形式: 古风

门人崔今婴居家事佛而先得观音大士像以其意乞赞焉为释之曰子初事佛而进退作辍未克自信是不可不乞庇于大士事大士正所以深事佛也遂赞以诗

如来一大事,而出现于世。

大士辅如来,方便为广励。

众生深于迷,须以慈相示。

大士如众母,善恶皆可恃。

有不可对佛,不忍欺大士。

靠之若泰山,罔极终难比。

愿与敬礼者,如大士而止。

形式: 古风

忆昔二首(其一)

忆昔年十八,矢志学浮图。

荏冉尘网中,坐令真人徂。

读书恨不见,犹及宗其徒。

博峤曾有言,吾道恶岐涂。

杨朱泣何从,哀彼南北殊。

始吾过吴越,亲遘良不诬。

倏忽三十载,法运当谁扶。

当时谓羊角,今日之所无。

汨汨若逝川,俛仰空长吁。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忆昔二首(其二)

忆昔鸾溪头,门掩寒山雪。

侧闻飞瀑下,法雷振岩穴。

冠盖列松杉,杖笠相颃颉。

主人貌婴儿,真似谁优劣。

犹争法秋毫,不与稗贩埒。

今见尽虎皮,云深山路绝。

撺迹远海隅,攒眸长捲舌。

形式: 古风 押[屑]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