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人崔今婴居家事佛而先得观音大士像以其意乞赞焉为释之曰子初事佛而进退作辍未克自信是不可不乞庇于大士事大士正所以深事佛也遂赞以诗

如来一大事,而出现于世。

大士辅如来,方便为广励。

众生深于迷,须以慈相示。

大士如众母,善恶皆可恃。

有不可对佛,不忍欺大士。

靠之若泰山,罔极终难比。

愿与敬礼者,如大士而止。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观音菩萨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角色和信徒对其的深厚敬仰。诗人通过比喻和直接陈述,展现了观音菩萨作为引导者、保护者以及信仰坚定者的形象。

“如来一大事,而出现于世。” 开篇即点出佛陀的使命与存在意义,随后提到观音菩萨作为辅助者,通过各种方法激励众生,体现了其在佛教中的辅助地位。

“众生深于迷,须以慈相示。” 描述了众生因迷惘而需要慈悲的指引,观音菩萨以其慈爱的形象示现,帮助人们走出困惑。

“大士如众母,善恶皆可恃。” 将观音菩萨比作慈母,无论善行还是恶行,都可依靠她,强调了观音菩萨作为庇护所的角色。

“有不可对佛,不忍欺大士。” 表达了在无法面对佛陀时,人们愿意向观音菩萨诉说心声,体现了对观音菩萨的信任与依赖。

“靠之若泰山,罔极终难比。” 以泰山比喻观音菩萨的稳固与伟大,说明其庇护之力难以衡量,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崇敬之情。

“愿与敬礼者,如大士而止。” 最后一句表达了希望所有敬礼观音菩萨的人,都能像观音一样慈悲、智慧地生活,传递了对观音菩萨精神的传承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观音菩萨在佛教信仰中作为引导、庇护与榜样的重要性,同时也传达了信徒对观音菩萨的深切敬仰与追随之心。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忆昔二首(其一)

忆昔年十八,矢志学浮图。

荏冉尘网中,坐令真人徂。

读书恨不见,犹及宗其徒。

博峤曾有言,吾道恶岐涂。

杨朱泣何从,哀彼南北殊。

始吾过吴越,亲遘良不诬。

倏忽三十载,法运当谁扶。

当时谓羊角,今日之所无。

汨汨若逝川,俛仰空长吁。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忆昔二首(其二)

忆昔鸾溪头,门掩寒山雪。

侧闻飞瀑下,法雷振岩穴。

冠盖列松杉,杖笠相颃颉。

主人貌婴儿,真似谁优劣。

犹争法秋毫,不与稗贩埒。

今见尽虎皮,云深山路绝。

撺迹远海隅,攒眸长捲舌。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写怀

孤怀与谁论,经冬复徂夏。

迟迟云中人,白龙不可迓。

燕石久什袭,藏之乃愈固。

千里想神驹,买骨期旦暮。

伯乐匪无衣,喷鸣应有数。

凤凰患朝饥,高飞且回顾。

爰念修竹花,结实岂终误。

我爱鹿门山,园林多蔓绿。

护彼霜雪侵,淹滞同流俗。

流俗安足依,蔓绿长芳菲。

山鸟去仍来,悠悠盼春归。

形式: 古风

题卫其自小像

百岁终当尽,岂为斯人悲。

毕生述孔业,一半遭乱离。

我有大泽僻,远引疑先几。

朝游石镜峰,暮归洗马池。

浮沉三十年,见闻无旧知。

因人理南策,相见海之湄。

不敢论往事,欣然为后期。

雷宗依东林,心迹毋相遗。

乘兴每倏然,系舟雷峰陲。

乐事不可待,寒暑嗟密移。

一旦成朝露,厥嗣哀淋漓。

挥涕想音容,抱像乞一辞。

展轴犹俨然,相对如昔时。

生死俱不言,后世谁当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