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宜山谣(其二)除虎窟》由元末明初的诗人谢应芳创作,通过描绘除掉虎窟后,虎尽龙眠的景象,展现了社会秩序恢复后的和平与安宁。诗中“除虎窟,虎皆散亡龙睡穴”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虎被驱逐的情景,象征着邪恶力量的消逝。接着,“湖南海北广东西,千里如今无白骨”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千里之地不再有战争的痕迹,没有了白骨累累的悲惨景象。
“无白骨,人何忧?”这一问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指出在没有白骨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会感到无忧无虑。接下来,“每每旧屯田,年年稻花秋”则描绘了一幅丰收的田园景象,每年秋天稻谷成熟,农民们辛勤耕耘的成果得以展现,预示着丰饶与希望。
最后,“我所思兮,龙江水流”一句以龙江水的流动作为结尾,既是对当前和平景象的赞美,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深切关怀和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