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秀宫次一峰韵三首(其三)

落日下清江,怅望阁道晚。

人言玉笥更奇绝,漳口停舟路非远。

肩舆取径沿村落,心目先驰嫌足缓。

山昏欲就云储眠,疏林月色与风泉。

梦魂忽忽到真境,侵晓遁迹来洞天。

洞天非人世,予亦非世人。

当年曾此寄一迹,屈指忽复三千春。

岩头坐石剥落尽,手种松柏枯龙鳞。

三十六峰仅如旧,涧谷渐改溪流新。

空中仙乐风吹断,化为鼓角惊风尘。

风尘惨淡半天地,何当一扫还吾真?

从行诸生骇吾说,问我恐是兹山神。

君不见广成子,高卧崆峒长不死。

到今一万八千年,阳明真人亦如此。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守仁在游览火秀宫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落日下清江”,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江水泛着金色余晖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怅望阁道晚”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美景的欣赏,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人言玉笥更奇绝,漳口停舟路非远。”这两句通过他人之言引出对另一处美景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当前所处之地的满足与留恋。接下来“肩舆取径沿村落,心目先驰嫌足缓。”描述了诗人乘坐轿子,沿着小路穿过村落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亲近与喜爱。

“山昏欲就云储眠,疏林月色与风泉。”这两句描绘了夜晚山中景象,山色朦胧,月光洒在稀疏的树林间,与潺潺的泉水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接下来“梦魂忽忽到真境,侵晓遁迹来洞天。”则表达了诗人仿佛进入了某种超脱现实的境界,清晨时分又回到了人间仙境。

“洞天非人世,予亦非世人。”这两句强调了诗人对这仙境的特殊感受,似乎他已经超越了凡人的界限,与自然融为一体。接下来“当年曾此寄一迹,屈指忽复三千春。”则回忆起自己曾经在此留下足迹,时间仿佛已经过去了三千年,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岩头坐石剥落尽,手种松柏枯龙鳞。”这两句描述了岩石和树木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自然界的无常。接下来“三十六峰仅如旧,涧谷渐改溪流新。”则进一步描绘了山川地貌的变化,表达了对自然变迁的感慨。

“空中仙乐风吹断,化为鼓角惊风尘。”这两句将自然界的声响与历史的变迁联系起来,仿佛仙乐被风吹散,化作战场上的鼓角声,提醒人们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风尘惨淡半天地,何当一扫还吾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希望有一天能够清除世间的一切纷扰,回归内心的纯净。

最后“从行诸生骇吾说,问我恐是兹山神。”则以同行的学生们的惊讶反应,反衬出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独特见解,似乎他已与山灵相通。

“君不见广成子,高卧崆峒长不死。”引用广成子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长寿和超脱生死的向往。

“到今一万八千年,阳明真人亦如此。”以阳明真人(即王守仁)自比,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广成子一样,拥有超脱世俗、长生不老的能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理想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归怀

行年忽五十,顿觉毛发改。

四十九年非,童心独犹在。

世故渐改涉,遇坎稍无馁。

每当快意事,退然思辱殆。

倾否作圣功,物睹岂不快?

奈何桑梓怀,衰白倚门待。

形式: 古风

啾啾吟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报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形式: 古风

归兴二首(其一)

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作閒人。

峰攒尚忆冲蛮阵,云起犹疑见虏尘。

岛屿微茫沧海暮,桃花烂漫武陵春。

而今始信还丹诀,却笑当年识未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归兴二首(其二)

归去休来归去休,千貂不换一羊裘。

青山待我长为主,白发从他自满头。

种果移花新事业,茂林修竹旧风流。

多情最爱沧州伴,日日相呼理钓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