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一二首(其六十七)

一漏逗,二漏逗,三漏逗,用意搀前先在后。

莫于佛祖结冤亲,好看衣珠常离垢。

家中人,斗头走,淮南笑杀龙门叟。

有人若会笑因由,眼似铜铃大如斗。

形式: 偈颂 押[有]韵

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佛教中关于因果报应、清净与智慧的深刻哲理。诗人通过“一漏逗,二漏逗,三漏逗”这样的拟声词,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暗示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接着,“用意搀前先在后”则强调了行动与意图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行事时应考虑后果,预见到未来的影响。

“莫于佛祖结冤亲,好看衣珠常离垢”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告诫人们不要在追求佛法的路上与佛祖结下冤仇,而要保持内心的纯净,如同珍视衣上的明珠,不被尘垢所污染。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劝导,也是对社会道德的呼吁。

“家中人,斗头走,淮南笑杀龙门叟”这一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述了世俗生活的忙碌与浮躁,以及对传统智慧的忽视。通过“淮南笑杀龙门叟”的典故,讽刺了那些不懂得珍惜传统智慧,反而嘲笑老者的人们。

最后,“有人若会笑因由,眼似铜铃大如斗”则是对真正理解生活意义之人的描绘。只有那些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理解笑背后原因的人,才能拥有深邃的目光,仿佛铜铃般明亮而巨大,象征着智慧与洞察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探讨了人生、修行、智慧与道德等多重主题,既富有哲理,又不失趣味,是宋代禅宗诗歌中的佳作。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一二首(其六十八)

木平山里人,貌古言复少。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

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

城郭今日来,一沤曾已晓。

形式: 偈颂 押[筱]韵

偈颂一一二首(其六十九)

一沤未发时,宝盖向空垂。

瑞色飘飘起,香风拂拂吹。

何劳轻举拂,不假略扬眉。

五百曾亲献,如来印可之。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偈颂一一二首(其七十)

百丈说大义,辛勤事可知。

龙门无道理,大众绝狐疑。

帝力乾坤重,君恩雨露垂。

有人相借问,云外略扬眉。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偈颂一一二首(其七十一)

鼓声才动,法义已周。大众上来,寻光而至。

山野高提祖印,诸人共息狐疑。

直须倒岳倾湫,切莫寻枝摘叶。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