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法宝禅师

平生夫铁脚,道价喧宇宙。

望礼东南云,吾今独何后。

晚始识其子,瑶林一枝秀。

初闻饮光笑,复作空生瘦。

今年退后禅,袖手不肯又。

真成菩萨魔,未免化城咎。

白月悬清光,大钟得辞扣。

知止一何勇,随缘岂无复。

丰台两禅子,三请期一觏。

翩然挈瓶盂,百里往相就。

古寺风雨馀,触目初邂逅。

夙昔有静缘,欢然宛如旧。

教我早自异,业成谁得救。

世故已备尝,踌躇复何候。

钻火勿停手,时来自渠透。

慇勤礼白足,吾为太山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所作的《送法宝禅师》,表达了对法宝禅师的敬仰与对其修行道路的感慨。首句“平生夫铁脚,道价喧宇宙”赞扬了禅师坚韧不拔的修行意志和崇高的道行,犹如铁脚踏遍世间,声名远播。接着,诗人感叹自己在修行上落后于禅师,表示对禅师智慧的钦佩。

“晚始识其子,瑶林一枝秀”比喻禅师如瑶林中的佼佼者,光彩夺目。“初闻饮光笑,复作空生瘦”描绘了禅师的智慧与超脱,如同饮光而笑,身形虽瘦却精神饱满。然而,“今年退后禅,袖手不肯又”则暗示禅师决定回归内心,不再轻易涉入尘世。

“真成菩萨魔,未免化城咎”暗指禅师的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仍有魔障和考验。“白月悬清光,大钟得辞扣”以自然景象寓言,鼓励禅师坚守信念,时机自会来临。“知止一何勇,随缘岂无复”赞美禅师知止与随缘的智慧,表达对禅师继续修行的期待。

最后四句写禅师应约来访,诗人与之在古寺中相遇,旧日的友情得以重拾。诗人感慨世事变迁,但仍希望禅师能坚持下去,自己将如泰山之溜水,永远尊敬禅师。整首诗情感深沉,充满了对禅修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送黄生兼寄二谢二首(其二)

城西两谢俱能文,穰丞精悍吾所闻。

每读吾诗得人意,使不能文已可人。

我昔谢公门下士,早年妄作功名意。

如今老寄颍河东,九泉虽深愧此公。

形式: 古风

送黄生兼寄二谢二首(其一)

南第诸兄早相见,别时托子以无倦。

百岁论交见子心,一朝取别宁吾愿。

妙岁远游真所难,肯为得官近长安。

圣作诗书端有意,犹须用心科举外。

形式: 古风

送路纠归老丹阳

身退不待年,意足不待馀。

宁闻有馀论,但问我何如。

才名四十年,盛气盖诸儒。

独无金水力,竟与蛙黾俱。

晚为府中掾,直前不趑趄。

曾何愧俯仰,颇亦困嗫嚅。

有粟尚可糊,有酒尚可娱。

一朝脱章绶,用意不踌躇。

富贵亦何有,惜君宁挽裾。

人生一世间,谁得还其躯。

谢公江海人,此计竟亦疏。

千金一大钱,两子双明珠。

妙语发幽光,东坡为欷歔。

不知两疏去,能亦有此无。

聊为三径资,从子并门居。

形式: 古风

送鄜州关司法

早岁相知晚相识,抵掌回头已陈迹。

万里从军壮此行,一箸鲈鱼留不得。

夜静关山秋月明,莫听岭头流水声。

平世功名须少壮,看君一箭下辽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