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题

心与寥寥太古通,手随轻籁入天风。

山长水阔无寻处,声在乱云空碧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意境和高远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心灵的自由飞翔。

首句“心与寥寥太古通”,诗人的心灵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与遥远的古代相连接,表达了对古老自然之美的向往与共鸣。这里的“太古”不仅指时间上的久远,更蕴含着一种原始、纯净的精神世界,诗人的心灵与之相通,体现了其对自然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次句“手随轻籁入天风”,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通过自己的行动(“手”)与自然界的微妙声音(“轻籁”)相融合,进而深入到那无垠的天风之中。这里,“轻籁”象征着自然界最细微、最纯净的声音,而“天风”则代表着宇宙间最为广阔、自由的力量。诗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到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存在感,达到了心灵与自然和谐共舞的境界。

后两句“山长水阔无寻处,声在乱云空碧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体验。山峦连绵、水流悠长,这些自然景观虽美不胜收,但它们并非诗人寻找的目的。真正的美,是那些隐藏在繁杂云雾中的声音,它们虽然难以捕捉,却能穿透云层,回荡在碧蓝的天空之中。这不仅是对自然之声的赞美,更是对内心深处那份宁静与自由的追求与发现。诗人通过这种独特的感知方式,揭示了自然之美与心灵自由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纷扰世间寻找精神归宿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与个人心灵状态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在自然与心灵之间建立的和谐关系。它不仅是一次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更是一次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2)

完颜允恭(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本名胡土瓦。初封楚王,世宗大定二年,立为皇太子。好儒学。卒谥宣孝太子。章宗时追上庙号显宗

  • 生卒年:1146—1185

相关古诗词

云龙川泰和殿五月牡丹

洛阳谷雨红千叶,岭外朱明玉一枝。

地力发生虽有异,天公造物本无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晚夏驿骑再之凉陉观猎山间往来十有五日因书成诗

兜罗葱郁浮空青,晓日马头双眼明。

名山不作世俗态,千里倾盖来相迎。

老松阅世几千尺,玉骨冷风战天碧。

应笑年年空往来,尘土劳生种陈迹。

山回晚宿一川花,剪金裁碧明烟沙。

寒乡绝艳自开落,欲慰寂寞无流霞。

明日行营猎山麓,古树寒泉更深绿。

强临水玉照鬓毛,只恐山灵怪吾俗。

陂潮不尽水如天,清波白鸥自在眠。

平时朝市手遮日,思把一竿呼钓船。

驿骑回时山更好,过雨秋容净如扫。

山英知我宦游心,为出清光慰枯槁。

可怜岁月易侵寻,惭愧山川知我心。

一行作吏岂得巳,归意久在西山岑。

他年俗累粗能毕,云水一区供老佚。

举杯西北酹山川,为道此言吾不食。

形式: 古风

漫成

人生各有适,一受不可更。

违巳欲徇世,忧患常相婴。

三军护汉将,九鼎调苍生。

功名岂不美,强之辄无成。

朝昏忘寝食,俯仰劳心形。

何如从所好,足以安馀龄。

予也一丘壑,野性真难名。

力懦谢提剑,才拙惭穷经。

疏放已成僻,纷华谁与争。

惊鹿便草丰,白鸥愿江清。

不堪行作吏,万累方营营。

夜虑多俗梦,晓枕无馀酲。

拄颊西山语,适意千里羹。

尘土走岁月,秋光浮宦情。

欲语个中趣,知音耿晨星。

世途古今险,方寸风涛惊。

封侯有骨相,使鬼须铜腥。

誓收此身去,田园事春耕。

形式: 古风

淮南道中五首(其一)

南楚二月雨,淮天如漏卮。

畏途泥三尺,车马真难栖。

却思閒居乐,雨具无所施。

高枕听檐声,炉烟晕如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