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死心禅师偈(其一)

韶阳死心,灵源甚深。耳中见色,眼里闻声。

凡明圣昧,后富前贫。利生济物,点铁成金。

丹青徒状,非古非今。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哲理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禅师死心的赞美与理解。

“韶阳死心,灵源甚深。” 韶阳,这里借指禅宗的传承与智慧之光;死心,即指禅师内心的宁静与空寂。这两句描绘了禅师内心深处的智慧与宁静,如同源头活水,深不可测。

“耳中见色,眼里闻声。” 这两句运用了视觉与听觉的错位,形象地表达了禅宗中“以心观心”的境界。在禅宗看来,外界的色彩与声音并非通过感官直接感知,而是通过心灵的领悟来体验,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觉醒。

“凡明圣昧,后富前贫。” 这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世俗的明与圣者的昧、富与贫进行对照,暗示了禅宗追求的不是物质的丰富或地位的尊贵,而是精神上的超越与解脱。

“利生济物,点铁成金。” 利生济物,意为利益众生,帮助他人,体现了禅宗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精神。点铁成金,则是禅宗中常用的比喻,意味着通过修行,可以将平凡的事物转化为珍贵的智慧与真理。

“丹青徒状,非古非今。” 丹青,指的是绘画艺术,这里用来比喻文字或言语的表达。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文字或艺术可以描绘出禅师的形象或思想,但真正的禅境无法完全被语言或形式所捕捉,它超越了时空,既非古代也非现代,是一种永恒的真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师死心的赞美,深入探讨了禅宗的核心理念——内心的宁静、超越世俗、慈悲利他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展现了禅宗哲学的深刻内涵。

收录诗词(3)

释惟久(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赞死心禅师偈(其二)

死心非真,真非死心。虚空无状,妙有无形。

绝后再苏,亲见死心。

形式: 偈颂

读法界观

物我元无二,森罗镜象同。

明明超主伴,了了彻真空。

一体含多法,交参帝网中。

重重无尽意,动静悉圆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别诸禅众(其一)

四绝之名岂浪传,千岩万石五云间。

无才可述无穷景,祇爱真山似假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别诸禅众(其二)

古殿琅珰木鱼响,匆匆策马长松间。

回头却恨归时早,月淡烟昏不见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